X

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中大将如何助力?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新快报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2-09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 2月5日,农历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百年新征程,中山大学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山大学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改革创新、奋发作为的前进动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助力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分论坛上作主旨演讲,阐述学校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作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南方新闻网)

高松表示,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构建“统筹协调、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共同支撑”的多校区学科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推进,助力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在教育部、广东省和广州、珠海、深圳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办学格局。校本部共有专任教师388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约15%。“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计培养超过6万名毕业生,近3.8万名毕业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升学就业,包括DeepSeek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华为天才少年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校围绕能源化工、深地深蓝、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若干重大创新平台,香港高等研究院成为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新尝试。

2024年10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三位一体谋划推进,助力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以来,中大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年度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年均增长12%。

包括用世界一流算力,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广州超算中心在大湾区成立了15个超算分中心,服务用户单位超过5500家,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服务科技经济的应用格局;建设广州光电存算芯片融合创新中心,助力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核心芯片可持续健康发展;自主研制铌酸锂薄膜电光调制器芯片,入选2024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成功孵化企业,实现多款高性能芯片的定型、量产;大力发展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建成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珠海云”,研发首座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等。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黄润轩 摄)

聚焦智能装备软硬件研发,助力华为、美团、小鹏等企业实现操作系统软硬件自主可控方案、技术同时服务于国防建设;在显微眼科控制方面,实现眼底手术机器人零的突破;在能源领域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与中广核、中石化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在多个堆型中得到应用,协助企业取得超百万吨标煤节能降碳效果和数十亿经济利润;发展区块链技术,助力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将区块链底层技术转化到相关企业;助力多地警方区块链监管,累计涉案金额超30亿元,案件入选公安部打击经济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发挥三地办学优势,布局服务广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发展

高松表示,为对接广东省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的空间布局,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三地办学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黄飞宗 摄)

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一是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DeepSeek已突破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制约,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仍需突破大语言模型的能力瓶颈,要实现对复杂现实三维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操控;中大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二是面向新一代网络通信,将依托与华为校企联合实验室,面向未来无线网络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基础性和结构性创新,突破关键底层技术,培养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

在未来生命健康领域,中大将聚焦智能诊疗与生物制造,建好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持续推动创新药物、疫苗研发,建设综合性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筹建广州市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推动高价值天然产物生物制造、核心菌种和酶创制、AI与生物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

在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领域,一是面向深海与极地装备,聚焦科学探测装备、资源开采装备、运输装备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深海资源开发智能装备,服务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发展极地开发智能装备,提升我国认识和开发极地能力,开发新经济版图、培育新博弈优势。二是面向低空经济,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低空飞行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打造多个应用场景;建设大型风墙、雷达感知平台、复杂环境测试实验室等大型科研平台;协助广东省编制低空经济发展技术路线图。

在未来材料领域,聚焦新型二维材料可控制备,发展高效能、具有颠覆性光电磁性能的自旋电子器件集成及电子、光电芯片开发;基于多种新兴有机多孔框架开发并应用具有低能耗的高效分离、低碳催化转化功能的新材料。

在未来绿色低碳领域,中山大学以发展绿色氢电互补新能源体系为特色,与省内能源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电力端、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同时发力,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高松表示,学校将聚焦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重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平台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实做强香港高等研究院,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探索“学科+未来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把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广东省高质量发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