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贯通培养、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交流等方面,持续探索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新体系。立足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坚持“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的育人理念,科学设置一体化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培养层次课程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层递性,建设本研一体化课程平台,实现本研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探索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设立急需人才“本硕”“本博”贯通创新班。探索建立弹性学制与动态分流机制,灵活调整学习年限,增加硕博连读资格考试机会,保障科研训练的持续性和创新性,缩短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周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全过程质量督导,建立健全常态化闭环反馈机制,搭建培养单位人才培养数据“画像”系统,为教学改革与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营造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构建模块化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打造学科交叉专项培养试点、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等,建立多元化跨学科修读机制,设立前沿交叉领域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形成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多维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矩阵,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研究。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文物等一批交叉学科,面向国家超算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实施学科交叉专项博士研究生培养试点改革项目,建立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一生一案”培养机制,由主责导师和学科交叉导师协同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科研攻关,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学科交叉中心—专题交叉中心—项目制团队”三级协同架构,有组织地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孵化引领未来技术科研团队,为国家战略领域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
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通过重构“产业需求—教育供给”衔接机制,系统性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前沿性实践课程,动态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的同频共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战略布局,依托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联动头部企业及高端科研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网络,通过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打造“双导师制”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开展定制化研究生实践实训项目、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项目等方式,不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基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通过动态发布课题、开展联合培训等举措落实双导师指导,聚焦区域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需求,建立“需求导向—项目驱动—能力迭代”的人才培养闭环,创新产教资源要素融合机制,构建“科研攻关—教学反哺—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生态,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协同共育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构建“课程—平台—项目”三维驱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群,实施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开设课程或举办系列讲座,组织研究生到国际机构或跨国企业实习,开拓研究生全球视野,推动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打造主题化国际暑期学校,搭建常态化世界青年科研人才对话平台,通过短期科研实训、学术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吸引全球优秀学者来华开展深度交流。以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为牵引,依托香港高等研究院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开展粤港澳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与港澳一流高校签订联合培养、交换学习项目协议;推进港澳专项资助计划,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关键领域学术交流,深化粤港澳高校协同育人。构建全球合作网络,与海外顶尖大学或机构开展联合实验室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设立国际产学研合作专项,拓展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构建多样化、多层次联合培养渠道。实施“逸仙笃行计划”等出国留学资助项目,资助优秀研究生“有组织”赴世界一流大学或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06/202507/t20250711_119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