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深植教育家精神沃土 锻造新时代强国之师

稿件来源:人民网 作者:郝孟佳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黄艳 发布日期:2025-08-19 阅读量:

“中山大学正积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抓手,强化价值引领,深化立德垂范,着力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

把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高校育人路径

高松表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些要求不仅聚焦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强调其精神品格、育人使命和社会担当。

“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求出发,着重提升教师育人水平。”高松说,学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培养理念,推动教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高松介绍,学校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中大优势与特色,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组织教师开展重大科学计划。学校重点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山大学天琴中心、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对人才的支撑作用,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

“在人文社科方面,我们聚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强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等跨学科平台建设。”高松说,“我们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给基础学科的长周期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通过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和机制体制的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做科研,做更好的科研,以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多措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推进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慕课西行’,支援帮扶多所西部高校。”高松说,学校高度重视“国优计划”,为中小学输送一批优秀教师,积极从退休教师中引智挖潜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学校发挥学科和地缘优势,深入推进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学术圈”。此外,学校正在重塑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

高松称,在对口支援和服务乡村振兴上,学校一直不遗余力,发挥教育和医疗资源优势,持续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多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际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疗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阿者科计划”入围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高松介绍,学校还出台制度,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学校每年举办青年人才培训班、红色教育专题研讨班,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制定年度教师师德教育计划,建设师德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中山大学“初心学堂”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导师集中培训、辅导员队伍培训、师德警示教育等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

“学校每年举办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组织教师入职、晋升、荣休等活动,开展教师宣誓活动,还设立了奖教金、人才引育冠名基金,以此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我们坚守底线,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把教师政治关和师德关,建立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人才引育各环节。” 高松说。

发挥教师核心作用 助推科技自立与人才自主

在高松看来,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高松认为,高校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松说:“高校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眼世界学术前沿,提升科研能力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中大智慧和力量。”

高松表示,高校教师要坚持潜心治学。教师都要在“有扎实学识”的基础上,追求卓越精湛的“大学问”,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国家强盛,也才能实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材的目标。

深化评价改革 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实践路径

“我们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高松介绍,学校结合发展需要、学科水平,制定人才引进条件,不把“帽子”、论文篇数、刊物级别、项目等指标,作为引进和聘用人才的前置条件。学校发挥“小同行”评议的作用,更科学精准地评测人才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和社会贡献。

高松表示,学校现在力推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学术创新贡献与影响。同时,学校还多次修订教师职务聘任办法,优秀学生培养、课程建设成果、重大教学科研奖励、发明专利等均可作为代表性成果支撑证明材料。

此外,为尽量让青年人才不受短期考核的压力和干扰,坐得住“冷板凳”,学校还设置较长时间的评估期,不以“冲帽子”作为支持的前提条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具有独立科研工作和组织能力、专业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申请正高职称时,可不受任职资历限制。

“学校近几年不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松说,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营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发展环境,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松说:“百年中大矢志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为魂,系统推进强师报国战略。面向教育强国新征程,全体中大人必将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勇攀育人高峰、勇闯创新险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不竭的中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5/0819/c367001-40545311.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