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级,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部,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 , 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校园的研究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挺膺担当,是每位青年学子肩负的时代责任,更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学子要始终坚持学问、思辨和行动三者的有机统一,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做到学以成人,研以成才,矢志报国。
学以成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要胸怀“国之大者”,昂扬向上,不“躺平”,不“摆烂”,不等待,不懈怠,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学术志趣和实际情况,将个人梦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早在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时,便勉励学子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百年来,一代代中大人潜心向学,报效祖国,形成了“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优良传统。比如,我国寄生虫学家、中山大学医学教育家陈心陶教授坚定地将个人事业在祖国扎根,创造性地提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填补了我国寄生虫学研究上的多项空白,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际杰出昆虫学家、中国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教授,在专业上深耕于农田,实验于民间,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学教育家、“红色医生”柯麟先生,在隐蔽战线默默工作 20 余年,为革命建立了“无声的功勋”,又长期担任中山医学院院长,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还有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的林浩然院士 , 面向国家需求,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研究,提升了中国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蛋白质来源,特别是实现了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近海养殖,被誉为“石斑鱼之父”。更有一批批毕业研究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书山学海走向一线基层,用朴素的热情点亮大山中的万千灯火。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学以成人,无数前辈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树立了榜样。此时,正是青年学子明确目标、追逐梦想的黄金时期。在大学这个广阔的舞台上,青年学子要认识自己,勇于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身潜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研以成才,在专注学术中培育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学术之路上更应敢闯敢试,奋力拼搏,不停滞,不守旧,不迷信,不盲从,专注科研,开拓前沿,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更加关注研究的科学价值或应用价值,面向未来做更有意义的引领性研究,并在刻苦学习和研究中培育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全面成长成才。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李大钊先生曾提出: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做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成就,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中山大学老校长许崇清先生也曾指出:“一个大学的学生,能够有批判的能力,由这种能力去研究学问,才配作大学的学生。不是这样,只会听讲笔记,便以为所得是永久不变的。这是大错了;所以‘自己教育自己’是一定必要的。” 未来充满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仅依靠现有知识去解决未来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即大学要研究高深学问,要走在科技前沿。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杨振宁先生在给研究生谈做研究选题时就曾说过:“最好在领域开始时进入一个新领域”。因为只有从事原创性的研究,才能成为科学的“领跑者”。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当今世界,科技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能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已经成为能否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因素。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但仍需清醒地看到,“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这也是新时代给青年学子出的考卷,青年学子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要求青年学子树立和坚持科学精神,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我的理解就是“求真和质疑、平等和包容、爱国和奉献”。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应保持独立思考,把兴趣转变成专注的事业,坚持不懈,踏踏实实做学问。要遵循科学的本质要求,自觉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去求真和质疑;要以平等和包容的态度,不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始终秉持爱国和奉献的初心,通过不断努力让人类和社会更加美好。
志存高远,在脚踏实地中追求卓越矢志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 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一定要关注现实、勤于实践,树立远大志向,触摸时代脉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增强“学以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笃行”,就是忠实地践行,强调的是行动力,要善于将个人所学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者钱三强院士曾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们要有“立大志、做大事”的志向,要有“突破自我、超越前人”的追求,要有做“顶天立地”大学问的心气,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力,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什么才是做大事?一百年前中山先生说,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容庚、商承祚二老治学以据、求学为真,毕生投身于冷门绝学,用赤诚之心赓续中华千年文脉;丁颖院士刻苦钻研,事必躬亲,常年在实验田间赤足行走,用脚步丈量祖国农林大地。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检验,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都要进行严格的验证,我们只有把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科研之路上行稳致远。当然,学习和研究,不仅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还要树立专业自信、怀抱学术理想。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教授最近全职加盟中山大学,他回忆到,41 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山大学参加数学研讨会时,就深深种下了“要把中国的数学搞好”这颗信念的种子,这种力量也激励着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攻克研究难题。我 1981 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记得刚入学时,系里组织几位老先生给新生开讲座。其中,唐有祺先生说:“你们进了大学化学系读书,你们都是化学家了!”这对我和其他同学来说,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这一句话,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让人在满怀信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要求我们把远大抱负落实到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实际行动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研究生阶段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的旅程。在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后,希望每位青年学子都能够成为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才。无论将来是投身学术,还是献身基层,都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希望每一位青年学子能够在学校的学习中夯实基础,学有所成,求真务实,实干创新,未来用专业知识和实践创造,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每位青年学子都能珍惜这一段人生的宝贵旅程,将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含热血遨游学术的海洋,于社会留下青春的足迹,在历史的舞台注入新的活力,谱写教育强国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