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内,怀士堂前,师生往来驻足。“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字迹苍劲,与世纪学府的底蕴交相辉映。
1924年,风起云涌。孙中山先生怀抱振兴中华之宏愿,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府——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和黄埔军校,培养革命与建设的栋梁。如今的中大薪火相传,仍深深镌刻着与国家民族命运交织的鲜明印记。

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王佳鸿 摄
11月12日,中山大学迎来建校101周年。
一年前,中大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致信,殷切期望言犹在耳。
一年来,中大牢记嘱托,昂扬奋进,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彰显担当作为。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全新的大学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ESI排名位居国内第5位,13个学科跻身全球前千分之一;“中山大学”号完成6000米级深海ROV试验;中山大学天文台正式亮相,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校内教学天文望远镜;物理学院研制出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步入新百年,中大人步履不停,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学风,用行动践行“立大志、做大事”的时代使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中大力量。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晨光照亮琉璃顶,洒在康乐园的红砖绿瓦上。在怀士堂前,中大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校史馆学生讲解员袁明俊,正向新生们讲述学校的红色故事。
“从‘抗日大本营’里的铮铮铁骨,到1940年顶着炮火迁校办学的坚韧,每次为观众讲述这些故事,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气概都让我心潮澎湃。”袁明俊动容地说。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发表演讲,面对满座青年学子发出期许;如今,师生们仍相聚于此,开活动、听讲座,浸润百年厚重文脉,将“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化作躬身践履、服务家国的行动力。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作为国共合作的重要结晶,从诞生之初,中大就被注入了优良革命传统和进步思潮,服务国家建设、推进复兴伟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如今走进康乐园,一幢建筑、一处景观,就是一段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故事。怀士堂、马丁堂、黑石屋、陈寅恪故居、格兰堂……红楼群已然承担起了文化传播与育人阵地的职能。师生们在行走之中,即可感受百年中大的沧桑岁月,体悟跨越世纪的家国担当。
不仅如此,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中大不断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空间和阵地,与韶山管理局、珠海博物馆等单位共建了一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校史馆等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随着今年秋季学期到来,位于康乐园格兰堂的校史馆,成为了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达站”。

校史馆。
赓续红色血脉,是中大一以贯之的座右铭。而思政课,同样是精神传承的有力载体之一。
1940年,中大在抗战烽火中辗转迁校,来到了粤北坪石。战火纷飞,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中大教师坚持办学,以知识救国,被后人称为“坪石先生”。
85年后的今天,这段故事成为了2025级中大新生开学典礼上“跨越时空的思政课”。“他们舍身保护书籍、坚持办学的画面,让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坚守和传承。”现场,海洋科学学院学生米君颐观看电影《坪石先生》宣传片后,动容不已。
各学院也不断挖掘校院史中的红色基因,汲取养料,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打造出一场场思政育人活动,让精神文脉持续绵延——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根据“广州文总六烈士”的事迹,创编红色历史舞台剧《铁流》,并公演献礼百年校庆,感动无数师生;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推出中山大学首部原创大型音乐剧《华夏书章》,以105岁学术巨匠、“中国MPA之父”夏书章先生的百年人生为轴,通过“寻路”“寻道”“寻梦”三幕剧,生动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奉献,致敬教育家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校史馆主办《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特展,挖掘中大学子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事迹,展陈出一段段投笔从戎的英雄篇章,发扬坚贞不屈的报国精神……
行稳致远,还需有理论指引支撑。
中大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理论学习要点,以期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优秀青年学生理论骨干。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是重要抓手。
“百年中大”“乡土中国”“叩问初心”“强国有我”……中大特别设计了马研班教学新主题,开展理论研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锻造兼具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创新力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中大图书馆则不断加强红色经典文献建设,为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文献资源支撑。
如今走进中大三校区五校园,党史党建阅览区文献资源日益丰富,“建党伟业与红色精神”专题书架干货满满,为师生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
以“顶天立地”的科研回应时代之问
一个多月前,“中山大学极地”号圆满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总航程历经76天、11852海里,带回了一批珍贵的科学数据。

“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人员在冰面上作业。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途上,中大坚持求索创新,不断探寻科学深处的奥秘、勇闯未来的疆域。
一年来,学校精心布局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学科集群,着重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包括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等,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关键智力支撑。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新一代“天河星逸”系统。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世界一流大学,正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大始终勇攀高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重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今年集中接收期承担104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连续5年承担数量超千项;
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超百项,在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引力波探测、纳米科技等学科领域形成优势项目集群……
科研要“顶天”,更要“立地”。当前,中大重点加强与广州、深圳、珠海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交流对接,深入推进校企地合作和成果转化,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更好结合。
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中,中大斩获银奖1项、优秀奖2项。其中,专利“一种深部岩体分区裂化监测装置和方法”在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项目成功实施,在中铁、中铁建、中建等企业推广应用,充分彰显湾区龙头高校的担当。
与此同时,中大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降碳减排等领域落地一大批创新成果,让科研从“书面”走向“市面”、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切实惠及百姓生活。
利用自主研发的“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机器人”,中大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团队在广州为远在海南的病人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通过可控制机械臂远程实现视网膜下注射;今年9月,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揭牌启用,为边疆地区的患者带去更多光明的希望。
此外,EB病毒候选疫苗、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硫介导的碳污协同废水处理技术、铌酸锂薄膜相干光调制器……从中大走出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纷纷得到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或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添砖加瓦,或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培育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不久前,中大揭牌成立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整合学校医科优势力量,将聚焦肿瘤、免疫、内分泌、神经、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前沿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打造国际顶尖的医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交叉融合,是当前中大以学科建设撬动办学综合实力提升的新引擎。早在三年前,中大启动学部制改革,先后成立七大学部,形成了“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十年来,中大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内涵式改革,以拓展文科、倍增医科、提升理科、大力发展工科、新增农科和艺术学科的思路,从“文理医”的优势走向“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如今,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中大在深圳校区办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在珠海校区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在广州校区协调发展“文理医工”,打造统筹发展、合力支撑的“三校区五校园”,带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家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走过百年的中大,迎来历史上全新的发展机遇,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育人使命:一所迈向世界一流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如何面对未来?”今年毕业典礼上,中大校长高松向毕业生们发出“灵魂之问”。他的答案清晰而坚定:要做“探索未来的追光者”,成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中大人”。
这番话道出了中大的育人雄心——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中大要培养的人才,不只能适应未来,更要能引领未来。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能否拥有一大批能够预见未来、驾驭变革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已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

中山大学南校园 梁晨摄
在中大,教与学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明确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着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塑造高远的价值追求,并让大一新生集中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学习生活,更好传承百年中大的深厚精神底蕴和文化传统;
立足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系统设计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推出“拔尖计划”“101计划”,让更多具有优秀潜质的本科生脱颖而出,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推动多学科协同攻关,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孵化引领未来技术进步的科研团队,为国家战略领域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
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今天的中大,正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壮阔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