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主导的西南教育改革委员会通过改革学制大纲,提出废止寒暑假制并缩短修业年限、注重实科教育、编译各科书籍等方案。
1933年3月,中山大学在惠阳县西湖古榕寺旧址附近开办第二模范林场苗圃,面积1200亩。第一模范林场于1928年在白云山开办,面积2万余亩。此时,中大东山第一农场逐渐停办,致力于石牌第二农场建设,面积1万余亩。

图为民国前期的白云山

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惠州西湖
1933年4月,经上海“左联”同意,以中山大学等校读书会为基础成立“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选举书记何干之(即谭秀峰),宣传温盛刚,组织谭国标,成员有李凡夫、连贯、江穆、楼栖、杜埃、张直心等人。下设左翼作家协会、社会科学联盟、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创办了《新路线》《广州文艺》《一般艺术》《天王星》《中国诗歌》等一百多种左翼文艺杂志。

图为“广州文总”领导人和骨干何思教授敬、郑挺秀、谭国标等人
1933年5月,为“涵养美感,陶冶性情,及改善社会生活,发扬民族精神”,国立中山大学成立艺术研究会。
1933年8-9月,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所梁伯强等赴广西瑶山研究瑶民血液。

图为梁伯强赴广西瑶山调查与瑶王、金泽忠合照
1933年8-9月,由语史所改名而来的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招考新生,录取朱杰勤、陈国治等人,聘请陈寅恪、张星烺、邓之诚等为名誉导师。

图为陈寅恪

图为张星烺

图为邓之诚
1933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举行庆祝创校九周年纪念大会、总理诞辰纪念会,在石牌举行新校奠基暨总理铜像揭幕典礼。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新校设计草图

图为邹鲁送给梅屋庄吉的中山大学孙中山像落成照

图为1933年俯瞰石牌新校舍全景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奠基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