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山大学多学科研究团队牵头研发一款基于眼底彩照的无创智能肾病诊断系统,通过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可实现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无创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眼睛可以反映全身健康。随着眼科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睛作为监测人体健康状态的“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陈崴教授团队...
近日,基孔肯雅病毒“热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信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厂技术总监张东京表示,其团队正“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制技术即将联手,7月30日在佛山三水南山镇展开实战,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张东京(右一)带研究生、本科生在佛山三水南...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伍芷莹、吴奇雯)7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团队徐瑞华联合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赵霞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菲氏阿利斯特菌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并深入揭示了其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联合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癌细胞》。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目前,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在...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康峻鸣)近期,附属第一医院谢晓燕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国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估了定量超声技术在诊断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中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放射医学领域顶级期刊《放射学(Radiology)》。该研究纳入114名接受肝活检的参与者,采用组织衰减成像(TAI)、组织...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月娇)7月21日,附属第五医院陈明远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放射抵抗和免疫逃逸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对24例患者的39个初治-复发配对组织样本行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测序,解析初治-复发鼻咽癌肿瘤微环境差异。研究团队鉴定了与复发鼻咽癌放疗抵抗显著相关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MCAM+ 肌成纤维细胞(MCAM+ myCAFs)。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CAM+ myCAFs通...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庄泽鹏)近日,物理学院董建文教授团队提出了调控Fano共振光谱的辐射单向性新自由度,基于双层错位超构光栅克服了周期体系内禀的角度-波长锁定机制。团队发展了双层微纳光栅制备工艺和辐射单向性的显微角分辨测量技术,并在实验上首次展示了具有“空间频率-光谱频率”联合选择性的高对比度成像。该工作不仅为独立调控角度和波长这一基础性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也为AR/VR显示、光谱成像、相干热辐射、先进半...
记者7月14日获悉,国际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表了极地冰盖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性成果。由中山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实现了对两极冰盖整体融化状态的长时序评估,填补了该领域的关键观测空白。研究结果显示,两极冰盖融化正在加剧,北极海冰减少与南极臭氧空洞恢复为关键“推手”。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和位于北极的格陵兰冰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受限于极地恶劣环境和实地观测资...
葡萄糖代谢是肿瘤细胞维持快速增殖的重要代谢通路,因此抑制糖代谢(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策略。但肿瘤的致死主要源自远处转移,而非原发瘤负荷。代谢干预是否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反而促进肿瘤远端转移,一直缺乏系统研究。7月15日,生命科学学院院邝栋明教授、魏瑗副教授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结合多队列临床样本、多组学分析与小鼠模型,系统阐明了葡萄糖剥夺如何通过外泌体介导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