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泽曼) 为大力选树新时代大学生先进榜样,充分展示中山大学大学生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经学校评审,丘沐梓等10位同学和团队入选中山大学 2024 年大学生年度人物,飞鸟智慧农业团队等10位同学和团队入选中山大学2024年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丘沐梓:扎根基层沃土,绽放奉献之花
中共党员法学院2022级法学(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中山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林芝队队长,曾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700小时。2021年至今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团支部副书记、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学生兼职副书记等。
曾获评“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2021-2022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工作“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百年校庆志愿服务——新时代的中大人:世纪中大薪火传,志愿同行新征程
2024年学校成功举办庆祝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正是这样一群爱校荣校的中大人,传承志愿服务精神,以“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担当,以25253.5小时的坚守,覆盖三校区五校园共计十七个大项,五十多个小项的内容,圆满完成校庆工作。
他们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主动担当,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中大青年积极向上、奋发担当的形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伍思欢:跨越海空,勇于创新做跨介质无人机产业化先行者
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
伍思欢,作为跨介质无人机创业团队创始人,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国内首款纵列式双旋翼跨介质无人机,并在2024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斩获省金奖、总决赛银奖,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省级奖项13项。研发的跨介质无人机已陈列中山大学校史馆展览。
他以产业化为目标,力求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目前已成立初创公司,公司成为南方海洋实验室蓝海科技产业园首批入驻的五个企业之一,并获得投资机构天使轮投资意向,目前已进入投决阶段。
陈正涵:争做服务家国社会的数学笃行者
中共预备党员数学学院2022级统计学本科生
参与9次学科竞赛、6项科研项目,获得国际级、国家级荣誉3项,并获7项奖学金。现任团委委员和青协负责人。获中大近5年唯一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特等奖(获奖率0.14%),论文收录期刊UMAP·Journal,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二等奖。
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调研乡村发展以及参与科技实践团,完成数篇报告与优化方案,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时超450小时,推动学院社团以及团委建设,推动校际交流,获得星级志愿者和优秀共青团员。
林心玫:以青春之名,书写时代华章
中共党员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
林心玫在思想学习上做标兵,代表学院参加校微党课比赛。她成绩优异,荣获国奖等11项奖学金,主持或参与国家和校级大创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4篇。
作为学生骨干,她积极参与建设学院五四红旗团委和优秀学生会,带领班级连续三年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和优良学风班,个人获评优秀学生会骨干和共青团干部。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公益活动,为山区孩子成长筑梦,i志愿累计257小时。
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创研队:为国铸器的“追光者”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眼健康需求,针对眼底显微手术难、培训慢的困局,团队“医-工-研-产”融合,由医工多学科专业学生“挑大梁”“当主角”,自研软硬件国产化高精眼科手术机器人,全球首次实现了5G跨海远程微米级视网膜手术,被评为2023年中山大学十大科研新闻,斩获2023年“绽放杯”一等奖和全国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助力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守护人民的眼健康。
陶长江:科研与公益并进,助力无障碍出行
中共党员旅游学院2021级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
2024年获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逸仙学术之星”并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榜单”。聚焦无障碍旅游研究,积极随团赴四川、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为残障人士提供出行服务。作为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库成员及珠海首届无障碍建设督导员,多次参与公益调研,切实推动地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黄金波:以临床转化为导向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医疗技术突破
共青团员附属第一医院2023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
黄金波致力于开展离体器官养护技术的原始创新,推进技术转化为一系列全球首创医疗产品,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式创新。主持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2项,作为第一学生发明人获中美多国专利授权12项,成果转化超百万元,入选2024年“中国30位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杰出人才”榜单;带领多学科交叉团队获金奖5项,代表中山大学夺得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余家媒体或平台报道。
强钰翔:问道乡土寻文脉,人文社科助振兴
中共党员历史学系2024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强钰翔曾获国家奖学金、李学柔基金奖学金,将报国之志融入文科求学,扎根南岭历史地理,勤奋刻苦,脚踏实地,探索文科学子“学术田野+服务地方+社会实践+创新竞赛”的“四维”成长路径。
扎根粤北连州,发掘东陂腊味、丰阳牛肉干,构建“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产出国家级学术论文。调研佛山醒狮,讲好中国故事,获“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省赛特等奖。担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组织全校实践育人工作,任期内中大位居全省第一,撰写思政案例获省级一等奖。
廖纤:勤奋上进,知行合一
中共预备党员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生(中)
大学期间成绩优异,连续三年专业绩点与综合测评绩点年级第一,斩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二等奖等4个竞赛奖项,以一作身份发表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公开三项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奖学金、李学柔基金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她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班级建设,在学院学生会、班级担任学生骨干,并在年度评议中均获评优秀。她热衷公益,累计志愿时长超270小时,获志愿防疫贡献勋章、“中山大学一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
提名奖名单
文稿终审:靳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