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致敬中大劳动楷模!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5-01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天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姚麟,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9日,2025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数学学院胡建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匡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徐安平,荣获“2025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林天歆:大医精诚,勇攀高峰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

从医近30年,林天歆坚守医者仁心,始终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管理一线,是同事同行眼里的“拼命三郎”,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中国好医生”。

膀胱癌作为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严重危害男性健康。林天歆深耕泌尿系统肿瘤精准诊疗及转化研究,经他治愈的泌尿系肿瘤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可达70%。

他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发的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只需取50毫升尿液即能检测膀胱癌,推动早期膀胱癌诊出率从32.7%提高到79.2%。他率先建立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制定膀胱灌注的“中国方案”,在全国6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牵头联合研发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将手术费用降低到 2/3。开创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成功保留患者控尿功能和性功能,从此改变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

大医精诚,不止于科研。2019年11月至2021年7月受中组部选派,林天歆奔赴新疆,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带领百余位广东援疆专家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当地转诊人数从2400人降到270多人,让南疆群众家门口“医”路无忧。受援医院成为南疆第一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新疆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他将“输血”转为“造血”,开创南疆研究生医学教育事业先河,牵头编写《基层全科医师手册》,免费为南疆村医提供教材并同步开展培训,为边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他深耕基层一线,步履不停,累计获益病友超过10万人次,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市县乡村。作为华南地区泌尿外科腔镜培训总教官,他播撒医术火种,累计培养2000名泌尿骨干,让适宜技术和人才落地生根。

姚麟:扎根粤西,打造“家门口的中山医”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院长

2020年初,他带队驰援武汉,在央视直播分享“新冠防治经验”,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3年初,中山六院与信宜市人民政府签订建立紧密医联体协议,姚麟受命担任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信宜人民医院院长,率领10名专家团队常驻信宜开展工作。

躬身粤西山区,多次实地调研。按照“信宜所需,六院所能”原则,将中山六院的发展理念“带土移植”到信宜,推动“六院经验”基层应用本土化。357公里,是广州与信宜的距离单程4小时,坚持每周往返兼顾六院工作,这是姚麟每周的“必要行程”。

面对逾40%的医保外流率,他引入先进医疗资源与技术。新建或修订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300余项,四级手术量激增139%。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跃升两个等级,连续两年稳居B++行列,推动信宜市人民医院成为当地首家三甲医院。

面对粤西桂东肿瘤患者外流困境,他带领医院建成粤西首批县域肿瘤防治中心,以消化道肿瘤为例,诊断后,本院治疗率从21%跃升至89%,填补放疗技术空白。服务辐射广西地区,成为全省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现场调研示范点。在数字医疗新赛道,依托中山大学信息系统建设优势,创新打造县域数字孪生医共体。“i信医”平台联通28家医疗机构,建立103万份全息健康档案,实现了县域医疗的资源联动与数据融通。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带领中山六院管理、专家团队和全院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信宜市人民医院正在发生着从制度到文化的蜕变,逐步实现着信宜老百姓“家门口的中山医”。

胡建勋:躬耕教坛,探索前沿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多年来,胡建勋始终躬耕教坛,坚守本科教学一线,承担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基础数学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中山大学基础数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他长期承担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其任教的《数学分析》获批国家精品课程。

在团队建设方面,胡建勋始终心系队伍发展,悉心引育团队年轻师资力量,建立起一支颇具国际影响的年轻研究团队。2023年,中山大学基础数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胡建勋为核心成员。在辛拓扑与数学物理领域,胡建勋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合作建立了辛流形的双有理等价二分法(单直纹或非单直纹)的分类,催生双有理辛几何成为研究新方向,被国际同行誉为“奠基性工作”。该成果支撑其斩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学术传播领域,胡建勋曾担任《数学进展》编委及《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邀编委。自2019年担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主编以来,杂志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并获首届广东政府出版奖期刊奖。作为国家级平台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主要成员,他坚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匡铭:全心投入,医教双擎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医学教育处处长

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从临床一线到教育讲台,从科研攻坚到国际合作,匡铭始终相信“时间会给你答案”。匡铭对科研的赤诚,催生出累累硕果。在Cancer 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240余篇高质量论文,主持编写多部肝癌诊疗指南,研发的水循环低杆温微波消融技术显著提升肝癌疗效,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亚洲肿瘤消融年会 “杰出成就奖” 等殊荣。

“终身学习是医者的必修课,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更新知识如何教好学生、治好患者?”这份理念驱动他深耕国际交流,推动中山一院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顶尖机构合作,搭建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的桥梁。

2017 年,他牵头组建柯麟学社,整合基础与临床教师,每月举办全英交流活动,从教学技巧探讨到国际经验分享,逐步成为中山医的教育品牌,吸引全球青年教师参与。

2023年,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全球年会上,匡铭作为主要骨干的中山医代表团,获得了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大奖。这是中国大陆医科院校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此全球奖项。

作为中山医学院院长,他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注重国际化师资培养。“教育不是送你一条鱼,而是教你怎么织网。”

徐安平:育才强科,医改振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彭湃纪念医院党委书记

育人才、强学科,推动临床与科研双轮驱动,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主任期间,徐安平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团队和学科建设。他坚持临床和科研相结合,针对免疫与炎症介导的肾脏损伤相关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2022年他响应组织号召,奔赴海丰县担任彭湃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海丰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面对医院发展滞缓的困境,徐安平以实干精神推动医院转型升级。在短短两年间,医院各项指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功开展7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重症医学科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此外,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全部通过省级评审,创建了汕尾市首个县级医院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徐安平还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柔性引入孙逸仙纪念医院高水平帮扶专家55名,同时累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70余人,打造了一支拥有445名中高级职称的本土化人才团队,为彭湃纪念医院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经过2年多的帮扶,医院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下降27.50%,有效解决了老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