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高松校长寄语新生:日新以致远 做有为中大人

——在中山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高松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黄艳 发布日期:2025-09-07 阅读量:

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康乐园朝气蓬勃,你们的到来,为中大这所百年学府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两万余名新中大人表示热烈的欢迎!

高松校长讲话

去年百年校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希望中山大学在新的起点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总书记对中大的殷切期待,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大人的光荣责任与历史使命。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山大学的英文“Sun Yat-sen University”,源于创校人孙中山先生的英文名字,但可能不知道的是,“逸仙”其实是中山先生的号,由“日新”的粤语发音而来。“日新”二字取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蕴含着中山先生求新、求变、求发展的远大志向和革新精神。日新以致远,要做大事,这一志向和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中大人百年传承的基因里。

一代中大人,有一代中大人要做的大事。此时的你们,作为新百年中大第一批学子,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浪潮、气候变化的挑战、社会治理的难题,都亟待你们新一代的智慧与力量去应对和解答。

如何做有为的中大人?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博学报国。

1924年,孙中山先生秉持“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信念,亲手创办中山大学,让教之有道、以振兴中华。一百年来,中大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始终与国家、民族、人民共奋斗、同进步;一百年来,中大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深培学术厚土,深耕科技前沿,锻造国之重器,学术思想璀璨流光。

中大人的爱国情怀历久弥坚。高兆兰教授放弃美国优渥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创建红外光谱学重点实验室,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谢志光教授怀揣着为家乡百姓服务的责任感,回到广东“白手起家”,为开拓华南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付出了后半生全部精力;夏书章教授永葆赤子之心,104岁仍在著书立说,重构了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知识体系。

中大人的责任担当质朴铿锵。上个月,我和孔军书记一起到福建调研,和选调生校友代表座谈时,华智敏校友在基层工作的体会分享,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在基层经常会碰到两难、三难甚至更多难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既要有家国情怀,保持一颗感知民间疾苦的“悲悯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体恤温度,这是支撑前行的最大动力;也必须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精神,保持一股不折服的冲劲锐气,多一些挺身而出,多一些血气方刚,这是赢得尊重的最大底气。

同学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4年中山大学启用石牌新校址,整座校园建筑及道路布局呈“钟”型,寓意国难当头、警钟长鸣,为的是“使入本校者,悠然生爱国之心,即毅然负兴国之责”。历史承载过去,更启迪未来,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希望你们心怀“国之大者”,博学审问,将“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信念,化作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和逐梦前行的底气,做有为中大人。

二是要兼听而包容,审慎明辨。

广东自古便是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中大扎根大湾区,汇聚世界各方英才,中大人应当具有世界性的学术视野、包容性的学术气度和谦逊求知的学术风度。

当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我知道,在座的同学应该都是互联网上一代原住民,老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你们可以立刻通过互联网找出答案。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技术可以快速迭代,算法可以不断优化,但慎思与明辨,是AI无法复制的人类智慧,尊重与包容,是机器不可取代的文明温度。

同学们,当你们面对海量信息时,请审慎明辨,不要轻信盲从;当你们遇到观点交锋时,请尊重异见,不要排斥抗拒;当你们获得成绩时,请感恩朋辈互助,不要归功于一己之能。请记住,真正的学问,源于对知识的敬畏;真正的成长,源于对自我的超越,中大人的“有为”,还体现在对思想力的淬炼当中。

三是要勇于走在前沿,笃行致远。

1927年,中山大学创办了国内首个天文学系,创办人张云教授有感于天文学教育“不能徒攻理论而无实习”,从而积极推动筹建“南中国/国人/自办/之唯一天文台”——文明路天文台。抗战中,中大人抢运并保护珍贵的天文设备,最终使得天文台得以重建,中大人也得以在坪石山岗上继续仰望星空。在战火纷飞中,坪石先生们始终坚守教育的阵地,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维系着中大人书声琅琅的精神气脉,用行动诠释了中大人的“有为”不只是在书斋中,更在跋涉的脚下。推荐大家都看一看最近上演的影片《坪石先生》。

上个月,我校天琴测距台站首次探测到月球新一代激光反射镜的回波信号,在茫茫月球上探测到了一个10厘米大小的物体,彰显了我国在月球激光测量方面的领先实力。我校天琴团队十年如一日科研不辍,就是要在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这既是中大人对宇宙“致远探索”精神的传承,更体现了中大人“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与笃行担当。

中山先生曾言道:“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人。”学习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终要付诸行动,实现知行合一。中大人的行动力,是资源匮乏时自建天文台的魄力,是战火中维系科学火种的勇气,更是今日以科技强国为使命的笃行。希望未来的你们,无论是在实验室攻坚克难时,在做田野调查时,还是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时,都能不断提升自身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最终形成真正的创造力,坚定不移地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有为中大人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各位同学——“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百年前中山先生的“日新”志向,到今日中大人的笃行实践,中大人永远在回答时代的命题。祝愿你们在未来的中大时光中,在学习与实践中确立好人生的航向,成为真正有为的中大人!

最后,再次欢迎你们、祝福你们!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