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古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1日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9月13日,央视新闻记者走进中山大学,探访这一“登顶”背后的高校力量。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产学研处处长李一希表示,中山大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来提炼关键问题,重点突出0到1的科技产业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中山大学在广州、深圳、珠海和香港四座城市办学,具有很好的创新成果积累,也有很好的产业支撑。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发挥好综合性学科优势,注重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完整创新链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需求,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持续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启科技创新与转化“加速度”。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重视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兼顾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以重大原始创新带动关键核心技术进步,以学科体系革新激活创新潜能,以基础研究突破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土木工程学院黄林冲教授团队攻克了复杂环境下围岩分区裂化难题,开发了“一种深部岩体分区裂化监测装置和方法”,可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局部大变形或者分区劣化围岩,该技术已在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项目成功实施,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银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团队破解了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及B细胞的机制,有关疫苗企业投入超1亿元受让该科技成果,联合研发EB病毒预防性疫苗,有望实现鼻咽癌等的有效防治。
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筹整合校内学科、人才、平台资源,打破院系、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项目申报、资源分配、成果转化流程。注重团队协作成果与实际应用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着力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合作,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总额超20亿元。仅2024年,学校转化科技成果数量达到888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29.7%。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以“理顺转化渠道”为关键、以“激发转化活力”为核心,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完善激励与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科研考核,营造鼓励转化的校园氛围,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新模式,不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