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7AZD029),负责人为中山大学黎国韬教授。结项成果以专著形式(四册)呈现,是目前有关教坊最详尽、最系统的著述之一,对于古代乐官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古代优伶研究、古代戏剧研究、古代乐舞研究等领域,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为乐官机构之一的教坊(司),始置于唐武德初,废置于清雍正七年。由于这个机构历史悠久,又与古代音乐、舞蹈、百戏、戏剧、戏曲、乐官、乐户、女乐等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很值得研究,探索空间也非常大,项目负责人对此关注超20年之久。
本课题结项成果题为《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分装四册,共含六编,计一百多万字。第一册和第二册属专题研究性质,其下分四编,分别是《教坊制度乐人伎艺考述》(含七章)、《教坊大曲新探》(含九章)、《教坊戏剧新探》(含九章)、《上党古赛伎艺新探》(含三章),共计五十多万字。这是学界首次对历代教坊展开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教坊历史、教坊制度、教坊影响、教坊乐人、教坊杂伎艺、教坊大曲、教坊杂剧、教坊致语、教坊院本、上党教坊乐户、上党队戏演出、上党前行赞词、上党赛社杂伎艺等多个方面。第三册和第四册属史料辑录性质,其下又分两编:一是《历代教坊散见史料编年》,一是《其他教坊史料》,通计亦有五十多万字。这也是学界首次对历代教坊史料进行全面辑录与整理,共录得“散见史料”一千二百多条,“教坊专书”八种,“教坊戏剧”二十三种;课题组成员还对“散见史料”作了编年排列,并对部分“教坊戏剧”作了点校。
除第五编和第六编属史料辑录性质,结项成果的前四编均属研究性质,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研究者的独特见解,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有力推动了教坊研究的发展,兹略述如下:
一是在教坊制度研究方面,详细考述了一千一百多年间教坊的建置和沿革,指出教坊制度经历过数以百计的变动,其中比较重大的转变则有十二次。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丰富了学界对教坊制度的认知。
二是在教坊乐人研究方面,较详细介绍了历代教坊知名艺人的基本情况,对于他们所擅长的伎艺也作了简要考述,这为古代戏剧、古代优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和新观点。
三是在教坊大曲研究方面,较详细探讨了大曲管理机构的沿革、唐宋法曲乐官的建置、唐大曲的分类、宋教坊小儿队舞、宋教坊女弟子队舞、流传至朝鲜的《五羊仙》大曲队舞等问题,推进了唐宋大曲研究的发展。
四是在教坊杂剧研究方面,提出多个较新颖且重要观点。一是认为两宋杂剧的表演形态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至少经历了五次较为重要的变动;二是考证出宋教坊“唯以杂剧为正色”的年代是在宁宗嘉泰二年至理宗绍定元年之间;三是认为元杂剧的“坐演”形式渊源于唐人《坐部伎》,其间经历了“辽大乐”和“金清乐”的发展环节;四是指出宋杂剧中旦脚的出现,约在宋室南渡之初,其出现与宋教坊大曲队舞存在密切联系。
五是在教坊院本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见解。一是指出明教坊司编演的《众群仙庆赏蟠桃会》杂剧插演了《东方朔偷桃》和《四道姑》两个院本,为金元明院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二是指出明教坊司编演的《降丹墀三圣庆长生》杂剧插演了《上小楼》院本,《河嵩神灵芝庆寿》杂剧插演了《快活年》院本,《广成子祝贺齐天寿》杂剧插演了《地名》院本;三是指出上党古赛写卷和上党赛社演出中保存着一些院本形态,可以划分为“讲唱体院本”和“戏剧体院本”两类,从而补充了文献记载之不足。
六是在教坊队戏研究方面,指出上党古赛队戏与宋金元明教坊伎艺存在直接联系。这些队戏可划分为“正队戏”和“流队戏”两大类型,前者渊源于北宋教坊大曲队舞,后者渊源于宋金城乡舞队,这些观点有力推进了队戏、队舞研究的发展。
七是关于教坊其他问题的研究。教坊致语方面,提出了“致语不始于宋代”的新观点;教坊队舞与传统体育关系方面,提出了“《剑器队》《射雕回鹘队》《抛球乐队》《采莲队》《打球乐队》所表现内容均与传统体育运动有关”的新观点;教坊部乐方面,提出了“北宋教坊四部乐为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云韶部”的观点;等等。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课题既为学界提供了大量新材料,也提供了大量新观点,总体上呈现出全面性、客观性、前沿性、厚实性等特点。这项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共发表相关论文11篇(均发表在CSSCI来源刊上),拥有较高的引用率;又如,项目负责人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旨发言,宣读并交流阶段性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好评,造成较大影响。此外,经匿名专家通讯鉴定,结项成果获评为优秀等级;其后经过认真修改,以《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为题申报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广东省三部入选著作之一)。
原文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502/10/content_1012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