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着力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学风。
一、树立品格——校园精神文化
思想引领方面:一是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制定台账清单,统筹推进思政工作。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支部的制度机制,校党委书记、校长和二级党组织书记、院长带头讲授思政课。下大力气选优配强辅导员队伍。截至2021年5月31日,学校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例达到1:15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辅导员比例达到62.8%,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近60%。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不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构建5+1+N本科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和3+2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设置8+13个思政课教研室,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逐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全校376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教学;从2020年开始,每年建设2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以示范为引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化党建示范引领。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如组织收看中央庆祝大会现场直播、隆重举办“七一”表彰大会、中山大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举行升旗仪式、召开中山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召开全校党支部建设工作会议,创新优化党支部设置,探索在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设立党支部,推动支部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相适应,以组织建设带动单位工作。组织开展“百名学生党员寻访百名老党员”、“党课开讲啦”、红色诗文诵读比赛、“最佳党日”等特色活动。举办首届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党在我心中”党史知识竞赛。在全国党建工作“双创”培育创建和全省党建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中,多个二级党组织和党支部入选。四是继续推动“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班建,全校所有院系100%实现学生团支部和班委会的标准化设置。构建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长效机制,推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本科生团员、党员中全覆盖。本科生群体发展党员比例不断提升,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人数有较大提高。五是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师德制度,全面开展教师思政、师德教育和培训,强化师德考核结果应用。加大对师德失范教师惩戒力度,督促各二级单位对师德失范行为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六是切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根据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组织“青春向党·奋斗强国——歌声献给党”活动;组织800余名学生参加广东高校大学生抗疫征文大赛主题征文;开展1000余场“迎党的生日、讲战疫故事、悟初心使命”组织生活会;组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告会4场、表彰大会1场,表彰26个集体、1933名个人,相关报道阅读量超20万;组织开展战“疫”示范微党课,其中党委书记陈春声同志主讲的微党课在全国高校思政网、光明网、新华网等平台播出,首播观看量超过200万。
大学精神塑造方面:一是立足国家需求,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包括“四个面向”的办学理念,“三个首先想到”的办学标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等。在这些办学理念的熏陶以及成功的办学实践中,全体师生员工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师生思想观念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从前列到引领、从一般到一流的深刻转变,精神气质得以升华。二是进一步发挥“两个典礼”育人功能。按照“坚持正确导向,强化典礼育人”原则,精心设计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各环节,将典礼打造成充满仪式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2020年秋季学期首次实现三校区8000余名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集中在南校园新体育馆举行。三是依托校史文博资源,挖掘红色基因。分批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打造“红色中大”三部曲,综合运用合唱、交响乐、戏剧、朗诵、舞蹈等艺术手段感染学生。音画诗剧《中山情》、音乐话剧《笃行》参演学生达5千余人次,演出24场,受众超7万人,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其中《中山情》获评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二、营造氛围——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对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致力于建设和谐美丽中大。利用学校悠久的历史资源,建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标及文化群落。成立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完善校史馆、博物馆的建设。推进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实施推广,构建以楼宇、道路及山湖命名,形象标识、文化衍生品等为代表的文化载体,开展深圳校区和珠海校区(新建区域)主要建筑、路段、区域命名以及南校园新建食堂命名工作,开展深圳校区文化建设专项工作,多渠道加强“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下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使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沉淀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师生的集体记忆和向上的精神力量。统筹规划“三校区五校园”的建设,通过道路建设及维护、绿化改造、危旧建筑拆除、修缮教职工周转房、改造学生宿舍等方式对各校区(园)的环境进行整治改善,构筑绿树婆娑、芳草萋萋、红墙绿瓦的家,建设百年校园,成效显著。
三、追求卓越——校园学术文化
除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学校每年举办讲座论坛约2300场,讲座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登台开讲,中山大学诺贝尔大师系列讲坛、逸仙大讲堂等系列讲座精品启迪学生探求真知的学术精神。学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学校、学科的实质性深度合作与学术交流,已与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
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校本科生已多次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等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学术竞技中表现突出。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累计获得五项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比赛累计获得四项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计获得三项特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总决赛中,连续四年获总分第一,创下了“四连冠”的优异成绩,2021年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再获“一金一银一铜”的佳绩。我校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并在大赛中表现优秀。截至2021年5月,在“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称号,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到项目孵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覆盖,构建全环节渗透、全资源聚集、全体系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我校已顺利入选国家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四、打造品牌——校园文体艺术活动
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持续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组织举办校园艺术节、草地音乐节、研究生五四“星海之声”合唱节、校园歌手大赛等系列校园精品艺术活动,出版《让梦飞翔》《桃李芳馨》等校园原创歌曲专辑4张。此外,面向教工开展教职工合唱舞蹈汇演、“中大人风采展示”、主题电影展、新年晚会、书画摄影作品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为教工提供合唱、舞蹈、瑜伽、电钢琴、书法绘画等各类培训服务。面向离退休教职工举办集体祝寿、户外健体、健康讲座等重阳敬老月系列活动以及元旦游园、新年联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强化本科生体质健康工作,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参测率接近100%,达标率已提高到99%,优良率已提高到30%。建设6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5支高水平运动队已发展为国内高校一流强队。目前田径团体总分排名全国第十、男子团体总分排名全国第二,游泳稳居全国高校前三,击剑全国高校排名第二,男排获得南方赛区冠军和全国季军,女排获得南方赛区冠军和全国亚军。22支普通生运动代表队在排球、篮球、武术、健美操、游泳、跆拳道、赛艇、龙舟、棒垒球等10多个项目上获得100多枚全国比赛奖牌,在国内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共有159个注册学生社团,覆盖学术科研、思想理论、体育竞技、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五大领域。学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数发展到41个,“康乐杯”全校性系列体育赛事和品牌赛事已扩大到18项,每年近2万人次参赛,篮球、排球、足球、校园马拉松、龙舟赛等已成为中山大学校园品牌赛事。
五、扩大阵地——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立有效的文化传播模式,整合校报、校园网、官微、电视台、广播台等不同传媒渠道,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优秀网络文化内容创作,形成强大的文化传播力量。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42个专题宣传策划,中大新闻栏目发布新闻1800余篇;学校官方微信推送1050余条,推送微视频150余条,关注用户超过43万,阅读量约超过740余万;学校官方微博发布2400余条,关注用户逾72万,用户点赞超过110万。加强与中央和省级媒体合作,先后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合作。开展网络文化素质养成教育,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监督与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