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8年生,理学/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9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学者项目(Medical Scholar Program)资助进行白血病分化诱导治疗相关的医学基础研究,于1997取得免疫生理学理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 Ph.D.),2000年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Medicine, M.D.);之后于国际知名的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Mount Sinai Hospital)接受了严格的临床住院医生训练,为后期进行肿瘤学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4年,作为NIH(美国国家健康研究署)课题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从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关键蛋白调节异常与肿瘤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2005年底回国,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加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全职工作至今。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肿瘤学)资助。2009年入选美国中华医学会(CMB)杰出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及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Fellow)。2012年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同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3000万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刘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以及转化医学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学术成绩如下:(1)发现细胞周期激酶Aurora-A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蛋白(PNAS, 2006)。(2)明确Aurora-A激酶的致癌作用,发现其促进肿瘤转移和生存的新功能并阐明其分子机制,为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了新靶点(Cancer Res, 2007, 2010;Carcinogenesis, 2008; Cell Cycle, 2008)。(3)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模型,验证Aurora-A小分子抑制剂的抗癌作用,对开展以肿瘤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Blood, 2008; Cell Cycle, 2008);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并申请了多项专利。(4)发现靶向Aurora-A诱导自噬促进肿瘤细胞耐药,为联合靶向Aurora-A和自噬的抗肿瘤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Autophagy, 2012)。(5)发现鼻咽癌血清标志物EBV-DNase,与传统的鼻咽癌TNM分期有互补作用,对于评估鼻咽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判断等(J Clin Oncol, 2010)。(6)对大样本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Autophagy, 2012;PLoS ONE, 2012)。
作为通讯作者,刘强教授在国内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9篇,累计发表论文47篇,被引779次,他引707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刘强教授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共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1名和硕士生12名,同时承担数门肿瘤学重要科目的授课任务,并担任卫生部规划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八年制和研究生教材《医学研究导论》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