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张弩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

稿件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阅读量:

近日,我校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张弩教授团队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 (IF=21.567,JCR一区),附属第一医院为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第一作者为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黄努努、博士后李凡滢、科研助理张茂雷和周煌凯。唯一通讯作者为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张弩教授。该文章依托于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实验平台完成。

从代谢角度看,GBM肿瘤细胞可分为静息细胞和快速增殖细胞。迄今为止,具有干细胞特性的静息的GBM细胞被认为是GBM肿瘤发生、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更新更慢的静息GBM细胞的有效治疗策略,但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快速增殖的普通肿瘤细胞更喜欢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而增殖更慢的静息GBM细胞则更倾向于利用氧化磷酸化作为供能方式。最新体内研究表明,在肿瘤中,乳酸比葡萄糖更适合作为TCA循环的供能碳源。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通过分析10对胶质瘤癌和癌旁样本核糖体印记测序,结果发现在PTEN mRNA的5`UTR存在一个在胶质瘤样本中明显低表达并且可编码31个氨基酸的的uORF,命名MP31。MP31定位于线粒体,通过与线粒体中的乳酸脱氢酶竞争结合NAD+从而抑制线粒体中乳酸转化为丙酮酸。敲除鼠中MP31的同源基因MP35可以增强小鼠整体的乳酸代谢水平。而在小鼠胶质细胞中条件敲除MP31的同源基因MP35可促发胶质瘤并缩短小鼠的生存期,说明MP31在胶质瘤中是一个抑癌基因。小鼠腹腔注射人工合成的MP31多肽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病人来源移植瘤的生长以及延长GBM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同时无明显的神经毒性。该研究表明MP31多肽有望成为临床胶质瘤治疗的全新候选药物(图1)。若在后期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有效,有望打破胶质瘤临床治疗唯一一线药物只有TMZ的现状。

图1. MP31调控乳酸代谢的模式图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环状RNA翻译蛋白质的调控过程与生物学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面上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663-X?dgcid=raven_jbs_etoc_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