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海洋科学学院吴明娒教授团队在单晶磷光体激光二极管器件耐水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稿件来源:海洋科学学院 阅读量:

近日,我校海洋科学学院吴明娒教授团队与台湾大学等机构合作,在国际知名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rystal Red Phosphors and Their Core-Shell Structure for Improved Water-Resistance for Laser Diodes Ap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

LED发光器件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例如,Mn4+激活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具有发光效率和纯度高,可与蓝光InGaN芯片完美匹配等优点,是商业化高显色白光LED器件重要基础材料之一。但这些LED器件的耐水性较差,在海洋照明显示、海产养殖捕捞、海洋航行指示和海洋勘探等高湿度环境下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图1 单晶制备及效果

(A)单晶制备示意图;(B)、(C)和(D)为溶液随时间的变化;底图为生长所得到的CTFM单晶。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首先采用简便的溶剂交换法在室温下制备了Cs2TiF6:Mn4+(CTFM)单晶(图1)。与相应的多晶粉体材料相比,所制备的高质量、大尺寸(11.0×3.5×1.5 mm)CTFM单晶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是相应多晶的3倍以上,而且CTFM单晶的防水稳定性远优于相应的多晶材料(图2和图3)。

图2 CTFM单晶与相应多晶粉末的性能比较

(A)发射光谱,(B)内、外量子效率,及其(C)在高温高湿(85℃,85%湿度)条件下老化不同时间后的照片,(D)CTFM单晶、多晶粉末以及YAG:Ce单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老化不同时间后相对发光强度的变化趋势图。

图3 不同浸泡时间对各晶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图(A)是不同浸泡时间后CTFM和CTFM@CTF晶体的照片;(B)到(E)分别为CTFM、CTFM@CTF1、CTFM@CTF2和CTFM@CTF3随浸泡时间的相对发光强度变化,其中,图C、D和E中的图例为具有不同壳层厚度的CTFM@CTF晶体(CTF1 < ctf2 < ctf3)。

为进一步提高耐水性能,研究团队利用外延法在CTFM单晶表面包覆了一层同质的CTF壳层,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的CTFM@CTF晶体材料。包覆后发光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在水中浸泡420 min后,CTFM@CTF的发光强度仍为初始强度的82.6%,而未包覆的CTFM仅为8.3%。在耐水性测试中,CTFM@CTF的发光强度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三步式演化规律,这与Mn4+激活的氟化物多晶材料有很大区别(图3)。

图4 器件封装及电致发光光谱

CTFM@CTF红色单晶和YAG:Ce黄色单晶的器件封装示意图;(B)和(C)分别为封装器件LED和LD的电致发光光谱。

最后,考虑到CTFM@CTF晶体的高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和高透光率等优点,作者分别将CTFM@CTF红色晶体和YAG:Ce黄色晶体与InGaN蓝光芯片和蓝色激光光源相结合,成功封装得到了全无机、高显色、暖白光全固态LED器件(CCT = 3155 K)和LD器件(CCT = 3195 K)。该工作为LED/LD用高耐水性氟化物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图4)。

上述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No. U170225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No.51802359)项目等的支持。我校海洋科学学院周建邦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吴明娒教授与台湾大学刘如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