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两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要求,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部署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马兴瑞主持会议。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部分获奖代表、省实验室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表彰了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此次我校共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4项(人)。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8项(人),包括突出贡献奖1人、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项目数占全省一等奖授奖数的22.4%,比我校历史最好的6项获奖数增加了83%。我校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6项,其中我校参与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唯一的一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体现了我校对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能力。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荣获突出贡献奖。马骏教授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34年,围绕着鼻咽癌诊疗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由60%提到84%,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马骏教授提出的4项标准均被美国AJCC分期标准直接采纳,从而减少了误诊误治;提出了个体化的放疗范围和剂量标准,并系统地建立了放疗与化学治疗结合的新型模式,提高了晚期患者生存率。使中国的鼻咽癌临床研究由“跟跑者”变成“领跑者”。马骏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带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马骏教授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副召集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并荣获“国之名医优秀典范”荣誉称号。
我校11个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分别是:
化学学院童明良教授牵头完成的《稀土基磁性配合物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稀土基磁性配合物,发展了高性能稀土基单分子磁体及低温磁制冷材料的合成和性能优化策略。创造性提出配位对称性导向新策略,率先合成系列D5h对称性高性能稀土基单分子磁体,创造了有效能垒和磁阻塞温度新纪录,突破了稀土单分子磁体的瓶颈。首次获得非磁基态的平行四边形稀土基单分子磁环;发现首例易面磁各向异性的稀土单分子磁体。突破了必须具备易轴磁各向异性的传统看法,发展了对磁各向异性的本质认识。系统总结出优化稀土基磁制冷材料性能的结构组装规律,成功发现多种低温磁熵变最显著的磁制冷材料,实现了设计策略和性能上的新突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宝军教授牵头完成的《基于微纳光纤的光捕获与光操控》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发明了锥形光纤光镊,提出并命名了光流操控概念,发现了大肠杆菌细胞的导光特性,提出了构建细胞波导的想法,给出了一种非接触、无损伤的筛选分离微粒及细胞的方法,实现了对微粒及细胞的远程光学捕获、操控与输运,研制成功大肠杆菌细胞波导及其功能器件,突破了光纤器件与生物系统不兼容的限制。项目通过基于微纳光纤的光捕获与光操控的系统深入研究,为血管和生物组织内部的操控提供了新技术,为更广泛地微流控芯片实验提供了新方法,为动物体内应用奠定了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牵头完成的《脊椎动物天然免疫多样性的起源》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以文昌鱼为核心研究对象,发现多个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时所特有的天然免疫机制,阐明早在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出现之前天然免疫的多样性已经建立;将数个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与适应性免疫协同出现的关键免疫通路的起源从脊椎动物推进到无脊椎的脊索动物,揭示脊椎动物黎明之前的天然免疫多样性,为阐明脊椎动物天然免疫系统多样性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庄诗美教授牵头完成的《调控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新机制及意义》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新机制及其意义展开研究,揭示了非编码RNA与蛋白编码基因以及癌细胞与间质的多维互作调控网络及其在肝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发现了新型肝癌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为发展肝癌早期检测及联合/靶向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牵头完成的《EB病毒相关鼻咽癌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标志的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中国高发肿瘤鼻咽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标志为中心开展研究。 发现高发区鼻咽癌相关EB病毒亚型特征,解析了鼻咽癌在华南地区高发的主要原因,为研制有针对性的鼻咽癌预防疫苗奠定基础。建立EB病毒体外高效感染的上皮细胞模型,鉴定了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并阐明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机制,解开了该领域50年来对于EB病毒如何进入上皮细胞的未解之谜,为研制阻断EB病毒感染而防控鼻咽癌的干预手段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揭示了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预后模型,为鼻咽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提供新的策略。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赖剑煌教授牵头完成的《视觉鲁棒特征提取与非线性分析》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系统深入地开展了非可控条件下的视觉鲁棒特征提取与分析研究,揭示了复杂成像因素下的鲁棒特征表达机理,建立了高鲁棒特征提取模型以及非独立视觉特征群的有效融合模型,形成了面向高维视觉特征的紧致鉴别分析方法,在模式识别理论上获得重大突破与开拓创新,促进了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理论发展。,部分成果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与转化,在国家外交部因公护照照片质量评价、2017年全球财富论坛人脸身份验证、广州市高考考生人脸身份验证、广州市地铁人脸识别、中山大学人脸智能门禁、中国银行VIP人脸识别等多行业的典型场景均取得重大应用成效。
化学学院池振国教授牵头完成的《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力刺激发光响应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发现了AIE 材料的力刺激发光响应共性问题,首先提出了力刺激发光变色聚集诱导发光(PAIE)材料的概念,把力刺激发光响应从荧光单发射拓展到多种类型双发射,不但实现了多重响应提高了响应的级别,而且克服了单发射的力刺激发光响应有机发光材料受力刺激作用前后,发光波长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导致观察的灵敏度和响应信号的输出不够理想的问题。本项目研究在实质上解决了力刺激发光响应智能材料稀少的问题,为力刺激发光响应智能材料在商标防伪、信息存储、应力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完成的《分子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分子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原创性系统研究,创新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消化系统肿瘤早 诊及预后预测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创建了分子标志物指导的消化系统肿瘤个体化治疗新策略,提高了疗效。揭示了新型分子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转移中的机制,为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2项。牵头撰写了6项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规范;建成了华南恶性肿瘤大数据库等平台;建立了中国结直肠癌专病数据标准集;开展了23项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检测新技术;创立了4种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方法。研究成果改写了5项国际权威指南,经国内外近百家各级别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将肝癌等肿瘤诊断准确率提高了15%,预后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0%,晚期患者总生存期延长了3-6个月,惠及百万余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附属第一医院何裕隆教授牵头完成的《胃癌个体化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在1994年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宗、项目最齐全的胃癌数据库,创新性提出胃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关键技术,使胃癌预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胃癌个体化预警系统,提高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率;发掘胃癌个体化靶向治疗新的靶点,为临床转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该系列研究结果已经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推动我国胃癌个体化精准诊治模式的发展,提高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和早期诊断率,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属第六医院王磊教授牵头完成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围绕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优化、手术技术的改进、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改良及放射性肠炎治疗等临床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鉴定并建立了肠癌粪便筛查候选分子库,研发了适合中国人群的粪便 SDC2基因检测试剂盒;创立了双单孔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建立了术前“单纯mFOLFOX6化疗(去放疗)”新方案;创立了放射性肠炎“分度治疗”策略;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了新方案和新策略,对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诊及治疗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山眼科中心卓业鸿教授牵头完成的《青光眼发病新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获得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深入研究青光眼发病炎症相关分子机制,探寻治疗新靶点;构建靶向小分子肽化合物,阐明其视神经保护作用,并结合新型纳米载体,构建长效、安全的靶向给药系统。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评为“近五年青光眼十大研究进展”(2013)。成功构建基于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精准治疗”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建立多种干细胞治疗体系,并利用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联合iPSC构建功能化的“视网膜膜片”并移植至损伤部位;引领并推广难治性青光眼新型手术方案,率先开展青光眼房水引流物(Ahmed-FP)植入术,并提出其可作为难治性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方案,挽救患者残存视力。该成果在全国数十家医院应用以来,使众多眼科工作者对青光眼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提高了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降低青光眼致盲率,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2018年度全省共评选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176项(人),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特等奖1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119项,科技合作奖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