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郭凯明、杭静:中国人口红利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稿件来源:岭南学院 编辑:郑龙飞、王冬梅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郭凯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四十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从1978-2015年,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65.3%和42.8%,同期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变化-42.2个、12.0个和30.2个百分点,产出比重分别变化-18.8个、-6.8个和25.6个百分点。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郭凯明老师、杭静老师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颜色老师合作的论文《中国人口红利与产业结构转型》于2022年4月在经济学期刊《管理世界》发表。这篇论文回答了这一问题。

论文在理论上提出,从供给侧看,劳动力供给增长后,如果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较低,或资本和土地收入份额之和较高,那么新增劳动力就会更多流向非农业部门。从需求侧看,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通过收入渠道影响了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比重,通过价格渠道影响了投资的产业增加值比重,按照消费率和投资率加权平均后进而影响了总体经济的产业结构。

论文在定量上发现,中国劳动力供给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显著,人口规模的影响相对有限。劳动力供给增长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其影响相当于降低农业劳动力20%左右的转移成本。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所带来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更多被服务业吸收。农业技术变迁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而工业和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或劳动力转移成本下降等外部环境变化后,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的影响保持了较高稳健性。

基于研究结论,论文为新时代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政策参考。一是针对制造业或服务业内部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较高的行业,为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或技术研发创新等提供一定税费减免,积极推动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二是在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较低的行业,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辅导,降低劳动力进入壁垒。三是继续降低教育费用和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加快人口质量增长,使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与更高水平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四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为重点,对冲劳动力供给下降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利影响。

论文链接:http://www.mwm.net.cn/web/xq?leafId=226&docId=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