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朱沆)变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主题,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改制而来的家族企业并未如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相关经济理论预期那样与其他家族企业完全趋同,而是相当程度保持了对内部社会责任的持续承诺。在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私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实践争议日渐增加的情况下,改制家族企业在内部社会责任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
为何公有制企业改制后企业的雇佣人数、工资和福利政策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往文献从政治庇护理论、政府的多重任务理论来分析这种现象,指出了企业改制后劳工政策保持稳定的外部环境诱因,然而未深入解析组织自身形成上述惰性的机制,个别研究从历史印记角度来分析改制企业的员工福利政策,带来了启发,却未能与内外部复杂环境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联系起来解释组织印记的形成、强化或消退机制。
针对前述问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朱沆教授(通讯作者)、李新春教授、暨南大学叶文平副教授(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培养的博士)及合作者史亚雅在2022年5月的《管理世界》发表论文“公有制印记与改制家族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采用2007-2017年8499个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观测值构成的数据集研究公有制经历对改制家族企业劳工关系的烙印效应。
论文从印记理论出发,采用严谨的研究设计来分析改制家族企业与非改制家族企业在内部社会责任上呈现出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论文提出公有制经历会给改制家族企业的劳工关系烙印公有制印记。改制后员工稳定就业和保障福利的期望成为这些企业保持上述印记的主要动力,而以往的烙印者(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响应了员工诉求,促进了印记的维持。我们预期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越大,政府和员工对就业越关切,上述印记就会越强,家族所有者受到竞争性制度逻辑——家族逻辑的影响,上述印记就会被削弱。研究发现改制家族企业在员工福利保障方面的投入和内部社会责任的外部评价显著优于非改制企业,改制前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无显著差异,这种效应会随改制时间的增长而衰减。同时国有股股份比例和地区失业率会强化上述关系,家族跨代参与则会弱化上述关系,支持了论文的假设。
这一研究不仅有力地解释了上述现象,也带来新的理论意义。论文研究了烙印者的行动逻辑和被烙印者都发生变化时的印记保持机理,可以进一步增强印记理论在动态环境下的解析力。同时,本次研究创新性地运用制度逻辑的观点,分析复杂制度环境中不同力量围绕印记保持的博弈,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印记效应如何保持和消褪,也能增强印记理论的现实解析力。此外,论文从历史的纵向视角为家族企业战略行为研究给出一个新颖且值得重视的观察角度。
李新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国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对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国际化、社会责任等问题持续探索,团队成员在《管理世界》、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等重要国内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团队成员朱沆教授持续关注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创新问题,近期成果发表于《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和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近期还结合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制度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管理学季刊》,并与浙江大学杨俊教授和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等合作者共同主编《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期出版)。
论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gnDU4_laD_YEg_W0LOu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