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潘东)2022年8月1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唐亚梅教授团队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在柳叶刀杂志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Mortality of early treatment for radiation-induced brain necros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vivors: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目前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放射性脑损伤人群队列,首次提出早期干预策略可改善放射性脑损伤远期预后,为放射性脑损伤最佳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唐亚梅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潘东、神经科容小明副主任医师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冬平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唐亚梅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为本研究第一完成单位。
放射性脑损伤是肿瘤患者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但放射性脑损伤应该何时开始干预并不明确。唐亚梅教授自2000年开始专注于放射性脑损伤临床与基础研究,牵头开展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观察性研究(the Study in Radiotherapy-related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唐亚梅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癌症登记研究(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纳入了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有符合条件的头颈肿瘤放疗后伴发放射性脑损伤的患者,患者最长随访时间达15年。研究发现相比采取“观察-等待”策略(Watch-and-wait),在首次确诊放射性脑损伤后3个月内启动的早期治疗可降低患者52%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多个敏感性分析中均得到一致结果。此外,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在确诊时是否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早期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生存获益没有差别。
研究发现图示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基金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2)00348-0/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