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菊红)补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可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在科创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与政企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境下,如何设计可行补贴机制最大化补贴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李善民教授与管理学院赖峰辉老师及其合作者合作的论文《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于2021年11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发表。
论文基于机制设计经典分析框架,针对实践中常见的研发前补贴和研发后成本分担两种补贴方式,分别刻画两种补贴方式对应的最优机制,并比较它们产生的社会效益差异。研究发现:融资约束高时,研发前补贴机制可节省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融资约束低时,研发后成本分担机制可节省政府信息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混合补贴机制具有效益增益效果。“揭榜挂帅”式竞争性补贴申报机制可实现精准筛选补贴对象、精确设定补贴额度的效果。技术研发成功率较低且技术研发溢出效应较高时,内生决定补贴企业数量的机制更优。
论文的学术贡献:(1)理论方面,论文探究融资约束与支付方式同信息成本的耦合结构,拓展了多元支付方式的机制设计理论。刻画复杂信息环境和补贴企业数量内生决定情形下的最优机制,丰富最优机制设计理论。(2)应用方面,论文为不同政企信息结构、企业融资环境下补贴方式的选择及补贴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为实践中政府优化补贴资金配置提供操作方案。
论文的政策含义:(1)政府应遵循“优胜劣汰”与“雪中送炭”的基本原则安排研发补贴资金。科学评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价值与研发成功概率,并充分利用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导企业诚实申报需要的补贴。(2)发挥研发前补贴与研发后成本分担在融资成本和信息成本节约方面的各自优势,采用恰当的补贴机制提升补贴社会效益。(3)逐步完善政企信息沟通机制,降低研发补贴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扭曲,提高财政研发补贴资金的配置效率和补贴社会效益。
论文发表期刊链接:http://www.erj.cn/cn/mlInfo.aspx?m=20210312151123483443&n=20211225111838233544&ti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