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郑紫曼、梁学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近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组织19名师生党员、积极分子前往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汕尾市海丰县,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活动。
在前往海丰的行车途中,中文系党委书记于海燕主持巴士党课,介绍了本次培训活动的基本情况,并组织师生们学习讨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体师生畅所欲言,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提前了解的背景知识。师生们达成共识:开展本次活动的目的是知行合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地追寻红色印记,切身体会革命精神。通过学习,师生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中文系人应发挥专业优势,为传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师生一行首先到达红宫红场。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民南路中段,是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的地方。通过听讲解和参观旧址内的文字、实物及雕像,师生们重温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成立的历史。
中文系师生在红宫门前合照(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之后,师生们来到彭湃烈士故居。故居对面是“彭湃烧田契”的雕像,师生们由此认识到彭湃从地主家庭的富家公子转变为火烧田契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可贵之处。彭湃母亲周凤的居室内悬挂了彭家六名英烈的画像及其革命烈士证明书,师生们体会到彭湃及其家人赓续红色血脉、大公无私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得趣广场的雕像再现了彭湃在得趣书社成立六人农会的场景,而农会成员在两三年后增加到20万人,师生们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参观彭湃烈士故居(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师生们来到位于五坡岭的文天祥公园,参观了方饭亭。在此处,师生们向舍生取义的文天祥致敬,被文公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海丰大地既走出了彭湃、丘东平等影响中国的革命英雄,也培育了钟敬文、马思聪等一大批爱国文艺巨匠。
之后,师生们前往位于金厢镇的周恩来渡海主题公园。在蓝天白云下,海风习习中,师生们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的革命历史。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突破敌军重重拦截抵达陆丰,周恩来总理却在途中感染疟疾,在叶挺、聂荣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金厢镇,在时任南塘区委书记的黄秀文家里养病。基本康复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在黄秀文的护送下,乘船抵达香港。在此,师生们认识到共产党人革命路途的艰辛,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
在周恩来渡海主题公园合照(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师生们在汕尾市马宫街道长沙村乡村图书馆召开党史教育专题研讨会,交流参访心得和学习体会。师生们表示,经过实地参观和学习,被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所震撼,灵魂上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日益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大家纷纷表示,要在思想上向革命前辈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不负时代使命。
在汕尾市马宫街道长沙村乡村图书馆召开党史教育专题研讨会(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师生们前往汕尾市博物馆,参观了汕尾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非遗精粹展、沿海考古成果展、近代广东学人风采展三个展览,近距离接触汕尾的贝雕、木雕、纸扎、麦秆画等传统技艺,观看汕尾博物馆和中大考古学合作发掘的石器时期等的文物,领略梁启超、邹鲁、陈垣、容庚、商承祚、钟敬文等14位广东学人的问学之路、在思想和学术上的成就。
参观汕尾市博物馆(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这次红色教育培训活动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中文系师生感受到汕尾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表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 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