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师生与中大韶关校友会的几位校友,赴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踏寻战时红色足迹,挖掘中大红色文化。
当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并观看了电影《烽火省委》。在参观过程中,历史学系教授依据展陈内容进行现场教学,生动地讲述了中山大学的红色故事,吸引了大批游客随队学习。
随后,考察团驱车前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师范学院的办学旧址——武阳司和管埠,通过实地走访与口述历史访谈,在田野中挖掘红色故事。
在村民蓝毓廷、袁性来等人的记忆中,中大师生与当地村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法学院师生不仅会在闲时帮村民割禾,还曾在村子里开办夜校,教授妇女、儿童读书认字。87岁的蓝毓廷老人还当场背诵“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等在夜校学过的内容,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成果长留在乡民心中。我们在口述历史访谈中捕捉到共产党员在中大进行地下活动的痕迹。管埠村村民廖祝山的爷爷曾在师范学院的厨房帮工,在访谈中,廖祝山回忆了爷爷所讲的故事。
从中共广东粤北省委旧址到坪石镇的武阳司与管埠,从图文、遗址再到口述,考察团不断收集并发现新史料,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收集中大历史的红色碎片。在行走中,理解中大校史的针脚在整体历史中的细密之处,体悟中大与中共革命、民族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回顾往昔,面向未来,更好地挖掘和认识中大的红色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文链接:http://sgrb.sgxw.cn/h5/html5/2021-07/04/content_100250_13594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