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发掘抗战时期中大红色基因

稿件来源:历史学系 编辑:孙琛 发布日期:2021-07-10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子木)5月22日,我校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杨元红和曹天忠教授、李欣荣副教授及本硕博研究生一行9人,赴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及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踏寻战时红色足迹,发掘中大红色基因。一同参加活动的还有我校韶关校友会秘书长彭岷胜、常务副会长司徒鹏、副秘书长叶绍新和沈军等校友。

华南抗战中的红色砥柱

考察团抵达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对旧址及其历史陈列馆进行了参观,并观看了《烽火省委》。在参观中,曹天忠教授依据展陈内容进行现场教学,重点突出华南抗战中的中大校友,生动地讲述了中山大学的红色故事,吸引了大批游客随队学习。

曹天忠现场讲授中大红色校史(来源:历史学系)

七七事变后,南方工委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成立,饶彰风(中大农科)任宣传委员,负责主编机关刊物《大路》。次年,中共广东省委取代“南委”,中大毕业生罗范群当选省委委员,饶彰风、古大存、邱萃藻则在其中分别担任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和青委书记。

在中共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中,更是处处活跃着中大人的身影。东江纵队的总司令曾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及珠江纵队的政治委员梁嘉、参谋长周伯明等均毕业于中山大学。同时,亦有大批中大学子投身东纵和珠纵。其中,工学院吴群卓、法学院谭东枝、师范学院冯庆翊、先修班刘渥丹等学子更是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大革命先辈于展陈上处处闪现的身影,让中大师生、校友无比自豪,亦使同行其他游客对中山大学的红色历史深感敬佩。

师生、校友参观陈列馆合影(来源:历史学系)

坪石时期的中大党组织与粤北省委

1940年,在中大地下党组织等支持下,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迁回粤北坪石。 回迁后,中共广东(粤北)省委对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南方最高学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大林亲自领导中大党组织工作,抽调粤中特委青年部部长陈能兴、北江特委青年部部长张江明到粤北省委青年部任职,并动员了一批年轻的党员和富有经验的干部到中大投考、复学,以增强中大地下党组织的力量。其中,张江明常驻坪石,以统一领导、协调中大的工作。

三界庙——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中共党组织活动遗址(来源:历史学系)

粤北事件后,中大地下党组织决定长期潜伏,停止了组织活动。1944年,张江明回到粤北着手党组织的恢复,此后,省临委和东纵多次派遣钟国祥、赵炳权、李树中等人去到粤北,动员中大党员和进步群众赴东纵参加武装斗争。是年夏,日军南侵、粤北告急,中大党员和进步学生200余人穿越封锁线和敌占区,抵达东江纵队,经东纵青干班培训后,分赴东江、粤北、粤中及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武装部队和地方政权工作,在华南抗战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作用。

田野中的中大红色记忆

离开五里亭,考察团驱车前往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师范学院的办学旧址——武阳司、管埠,在地方专家何昆亮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实地走访与口述历史访谈,在田野中发掘记忆中的共产党员和红色故事。

中大迁至坪石后,代理校长许崇清聘请了一批思想“左倾”的进步学者来校任教。87岁的武阳司村民蓝毓廷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曾将房子给国立中山大学的王先生和李先生居住和办公,爷爷总让他不要打扰王先生写文章。这里的王先生和李先生就是指王亚南和李达。在武阳司,王亚南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向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与中共地下党梅龚彬、涂西畴、卓炯、刘渠等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李达则给同学们教授“社会哲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思想。

在蓝毓廷、袁性来等人的记忆中,中大师生与当地村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法学院师生不仅会在闲时帮村民割禾,还曾在村子里开办过夜校,教授妇女、儿童读书认字,将爱国主义教育长留在了乡民心间。“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至今,蓝毓廷老人仍能当场脱口背诵出夜校学过的内容。

考察团在对蓝毓廷老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来源:历史学系)

通过口述历史访谈,也捕捉到了共产党员在中大进行地下活动的痕迹。管埠村民廖祝山的爷爷廖开才曾在师范学院的厨房帮工,在访谈中,廖祝山回忆了爷爷所讲的故事。当时,中大地下党曾在村中秘密开办了1年多的夜校,夜校大约有七八人参加,均为成年男性。廖祝山说:“因为是说共产党怎么好,所以不能公开”。随后,廖祝山还带考察团探访了侯云辉的墓。他说,侯云辉与师范学院关系甚密,离开中大后被国民党杀害,其尸骸十数年后为邹氏族人收葬于管埠,且每年进行拜祭。根据先辈们的推测,他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中共地下党员。虽然这两段新发现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至少说明中大办学对当地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进一步寻找红色史料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考察团探访侯云辉之墓(来源:历史学系)

从中共广东粤北省委旧址到坪石镇的武阳司与管埠,从图文、遗址再到口述,考察团不断收集并发现新史料,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捕捉中大历史的红色碎片。在行走中,理解中大校史的针脚在整体历史中的细密之处,体悟中大与中共革命、民族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回顾往昔,面向将来,更好地发掘和认识中大的红色传统,让红色基因历久常新,代代相传。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杨元红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曾建昭:《广东青年工作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青运史工作——张江明访谈录》,《青运春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第318-330页。

[3]张江明等:《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1940——1945)的学生运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59-68页。

[4]林坚:《王亚南传》,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