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3月10日电(记者 何方 张雨婷)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师生迅速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在3月6日晚上的学习座谈会上谈了学习体会。随后,全国政协委员、党委书记陈春声和全国人大代表、校长罗俊分别接受了《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采访,进一步谈了学习感想。
3月8日上午,中山大学召开教师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马骏,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由余敏斌副书记主持。
会上,余敏斌副书记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深切关心医药卫生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体现了对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为医药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与会者认为,在全国“两会”这个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有着特殊的考量和深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和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情怀和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切。大家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教育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尽责,为保障人民健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贡献,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座谈会现场(李昱莹 摄)
马骏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谈了三点学习体会: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医疗与教育是人民最关心的两件大事,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坚持医疗与教育的公益性。只有坚持公益性,才能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三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
最后,余敏斌副书记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
本次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体会。
教师代表学习体会
附属第一医院 朱庆棠教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作为参与者,真切领悟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内涵。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我将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付诸实践。
附属第三医院 毕筱刚副主任医师: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有几点体会:第一,对比欧美疫情泛滥的现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我们中大人在援鄂期间不辱使命,取得了抗疫佳绩,于我来说,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第三,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学布局,是我校取得抗疫胜利的保证。
肿瘤防治中心ICU 李欢主治医生: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深感认同,也将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要求自己。同时,作为ICU医生,我将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做到无愧于“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的称号。
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昕婷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对于教师上好思政课,起到全面指导作用。其中,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对我的触动很大。思维要新,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立足于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以新的视角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具有国际化的眼光,辩证分析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程瑜教授: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有两点体会: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人民满意的医疗教育事业”,这为医学人文从业者树立了奋斗目标,要求我们走出象牙塔,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实际帮助。二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为我们今后一系列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外国语学院 詹成教授: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人才培养这个点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契合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直探索党建结合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我们将坚持用外语助力中国特色,传播中国风格,弘扬中国气派,这也是中大外语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嗣亮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的付出,再次勉励广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令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认真学党史,弘扬党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 姜帆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重申了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充分凸显了思政课教师要站好讲台的根本遵循。结合实践经验,我深感思政课教师既要筑牢专业基础,又要厚植家国情怀,才能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是把课堂当课堂,而是要以全身心的投入,将自身也变成引领学生的“课堂”。
传播与设计学院 林功成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控,推动预防关口前移,这恰为本专业健康传播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健康传播的特色在于不断从社会运行现实中修正理论模型,并持续将理论进展应用于实际中去。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我期待以后能更多地从传播学角度,为政府和相关组织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言献策。
艺术学院 原嫄副教授:
我校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教书育人、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中国优秀红色作品的融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教育中注重以红色音乐发展历程为时间轴,以中国红色经典为主线,创作好我校红色经典三部曲,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努力完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数学学院 万安华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认真教书、潜心育人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基础性条件。数学学院致力于实现全方位育人,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多次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做辅导报告,注重与兄弟院校同行的数学思政课教学交流。
物理学院 王猛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期待和对教师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胸怀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努力方向,也必将激励更多的教师全身心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化学学院 谭彩萍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在公共卫生预防方面,我正在探索相关的应用,尤其是金属离子稳态和调节对于病毒等流行病治疗方面的作用。化学学院有很多做生命分析科学的老师,也在做病毒相关的检测工作。大家都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馈国家和社会。
生命科学学院 贺竹梅教授: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充分认识到总书记强调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涵。在每门课程的开设中都要注重开展课程思政,但不能是形式,要在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授课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基础上,润物无声地教书育人。同时,每位教师都应该做到脚踏实地,用心教学研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公共卫生学院 邓棋霏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就卫生和教育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预防关口前移。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教育者,我们应当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所暴露的问题、围绕我国疾病防控的重大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药学院 胡海燕教授:
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到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问题,我认为,一是要开展教学水平提升工程;二是要把好人才引进的师德关;三是要夯实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融合。
航空航天学院 姚清河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感鼓舞。疫情暴发后,航空航天学院及时进行线上开课,针对基础数学课程开设系列补强班,确保不停学、不停教,收到良好效果,学院以自身行动为抗击疫情、全面复学作出了应有贡献。针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总书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中医药守正创新和疗效的科学化论证,解决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等。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理应有所担当。
文稿终审:党委宣传部 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