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 “十三五”期间,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在疑难重症诊治、医学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医学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拓展办医空间 积极推进大平台建设
这五年,医院积极推进医院大平台建设,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南沙新院区、医学综合楼、恒大医学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形成了多院区协同发展的办院新格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历时两年,医院将东山院区融并升级打造成一体化妇科与生殖诊疗中心,新增床位100张,日均门诊接待量增加20%,配备10间一体化和数字化腔镜手术室,提升了妇科、生殖两大学科整体服务能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是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与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际医学中心。医学综合楼(刘銮雄楼)总建筑面积7.5万㎡,大楼设有急救中心、手术中心、妇女儿童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影像及放疗中心等,同时设有紧急救援直升机停机坪。恒大医疗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万㎡,是附属第一医院构建和完善医学大平台功能、实施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和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又一项重大项目。为解决办医场地紧缺问题,医院还通过拆除老旧建筑、新增医疗用房8.75万㎡、推进何善衡楼、邱德根楼等建筑内外装修,进一步优化了患者就医环境。
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生殖医学中心启用(上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奠基动工(中图)
恒大集团向医院捐资10亿元(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改善医疗服务 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这五年,医院创新医疗技术、优化诊疗模式、加强医学装备更新,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医院先后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牵头单位、国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医院拥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开展新技术382项,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100多项,打造院前-急诊-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体系。以2019年为例,疑难危重收治率达83.6%。在应对疑难重症诊治方面,多项技术为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技术。如: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手术、全球第二例全国首例复杂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手术,创新治疗手段克服疑难杂症。作为华南地区首家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5年来,医院通过机器人开展了2000多例手术。其中10余例属华南地区首例,帮助患者快速实现精准治疗和快速康复。
打造最安全的疑难重症救治体系(上图)
何晓顺教授团队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中图)
附属第一医院是华南地区首家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为解决患者手术等候时间过长问题,医院整合手术科资源成立日间手术中心,“一站式”完成上百种手术,每年为数以千计患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提高门诊患者就诊效率,医院推出官方APP、自助一体机、官方微信等便捷预约平台,上线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了挂号、缴费、检查预约、线上问诊等全流程服务。在110周年院庆之际,医院引进6大高端医疗装备平台,患者检查预约时间由原来的2-3周缩短到2-3天。2018年6月,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医院成为首批9家医院之一,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率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5大方面发力。2019年9月,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委省共建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
日间手术中心举行启用仪式(上图)
医院手机客户端(APP)“掌上中山一院”上线(中图)
六大医学装备平台同日投入使用(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质与量双提升
这五年,是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学科平台建设、大项目大团队建设、论文数量与质量均取得长足进步。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医院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并首次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第五位。
“十三五”期间,医院获科研项目1533项,纵向经费连续破亿,总额达7亿多。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自然立项总数达495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8项、授权专利155项,发表SCI收录科技论文近2800篇。各项指标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全院学科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优势学科群数量逐年增加,烧伤外科、耳鼻咽喉科学和肾脏病学分别位于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前三甲。医学研究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增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省部级研究平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家无菌动物研究平台。
共有29个学科进入学科百强,其中7个学科进入前十(上图)
无菌动物研究平台启用(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完善人才引育体系 构建完备人才梯队
这五年,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构建人才引进、人才支持体系,完善各项人才培育制度,培育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领军人才,打造有影响力的人才梯队。
实施“五个五”“三个三”工程,培育学科领军人才,打造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同时实施中青年杰出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柯麟系列人才支持计划,构建了覆盖人才成长全周期的“启航—攀登—领军”人才培育体系。院领导及学科专家赴海内外一流高校和机构延揽英才。五年来,青年人才队伍增量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入选国家、省市级高素质人才100多人,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立项31项。
肖海鹏常务副校长/院长在学科建设暨人才项目进展汇报会上发表讲话(上图)
附属第一医院医师节庆祝大会(中图)
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在附属第一医院得到发展(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坚持立德树人 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
这五年,医院坚持立德树人,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临床兼职辅导员队伍,建立具有特色的“专科学院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加强国际化师资培训,医学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打造临床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为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拔73位党员骨干医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想、专业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学生成才成长。发扬“传带帮”优良传统,先后成立11个基础专科学院。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临床师资队伍。10余位教学师资和管理人员荣获全国住培优秀奖项。
肖海鹏教授领衔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教师团队(上图)
兼职辅导员集体亮相(中图)
附属第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等六家国内教学医院作为创始会员,共同成立“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第三期“中山一院-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临床师资培训班(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谋发展
这五年,医院党委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提升员工满意度幸福感,提升社会美誉度,凝心聚力谋发展。
推动“支部建在专科上”,基本做到一个支部一个专科。通过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充实队伍和强化教育,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有力彰显。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党委、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涌现了大批先进典型。
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14名火线入党的新党员在武汉协和医院和汉口医院宣誓入党(上图)
外科党总支部组织25名党员、专家到达惠东县人民医院新院开展医疗义诊与健康宣教党日活动(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中国好医生、心血管医学部党总支书记廖新学教授连续二十年回乡义诊,反哺基层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宣传和文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果,搭建了院内+院外宣传平台矩阵,建立了覆盖全院的宣传工作队伍。在各大媒体推出正面宣传报道5600多篇次。其中,疫情相关报道达到3500多篇次,医院品牌和社会影响得到有力提升。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系统整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院110年等,医院打造了院史文化长廊,推进柯麟精神、老专家从医故事、名专家讲科普、抗疫主题系列成果等主题文化项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结合春节、医师节、教师节、护士节、运动会等重大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提升员工凝聚力、向心力。
医院编写抗疫纪实作品(上图)
打造文化长廊和院史小红楼,展示附属第一医院110年的发展历史(中图)
开展老专家从医故事系列采写出版工作(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抗击疫情勇担当 扶贫援外显大爱
这五年,作为医疗国家队,附属第一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服务边疆基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起公立医院责任,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先后派出185人次奔赴抗疫前线,支援武汉、北京、东莞、香港、绥芬河等多个地区,并远赴塞尔维亚多线抗疫,展现了“无敌中山医”的责任担当。通过巡回医疗、“组团式”帮扶、柔性扶持等,对西藏、新疆等基层地区进行“输血+造血”式帮扶,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派出专家500多人次,共诊治门患者51000多人次,教学查房8800多次,示范或带教手术近2000例,开展业务培训23000多人次。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医院先后组建援助斐济国家医疗队、援助多米尼克医疗队。在斐济,医疗队三个月内诊治了上千名患者,举办了10多场学术讲座,谱写了新时期中斐、中多友谊佳话。
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1名医护人员获颁“院长特别奖”(上图)
心血管医生吴德熙在多米尼克(中图)
国家医疗队举行出发仪式(下图)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