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1月20日电(通讯员贺素磊) “十三五”期间,我校中山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和国际化办学战略,已发展成为国家健康卫生事业重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实现世界一流医学院和“名医摇篮”的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五年来,学院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基础医学学科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水平评估中,学院基础医学学科位居国内高等院校并列第4。2017年,基础医学更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我国南方地区唯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基础医学成为全国首批强基计划专业,获批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支撑临床医学和法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全体教职工(来源:中山医学院)
落实三全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年来,学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深化“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进一步突显“中山医”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品牌效应。
学院SYSU-MEDICINE团队荣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多项荣誉(来源:中山医学院)
学生专业素养持续提升,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深造率接近100%,临床医学学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稳居前列。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多名学生在国际学术竞赛、体育比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如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棋类联赛冠军、广东省乒乓球比赛第一名等。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如“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王馨语、“最美医学生”和“最美实习生”万雅兰等。
强化引育协同,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通过引育并举,汇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学院人才队伍由量变到质变的聚合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学院形成了以宋尔卫院士为领军人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学科带头人的新一代优秀团队和骨干队伍。学院在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基础、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与免疫治疗以及肿瘤免疫等研究领域汇聚高端人才,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学术活力、学术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医学教育团队。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揭牌仪式(来源:中山医学院)
坚持“三大建设”,推动科研创新发展
五年来,学院坚持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三大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健康与安全需求,凝练以疾病基础研究为核心、基础临床紧密结合的七大学科方向,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顶尖科研团队为关键任务,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三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34项,经费累计4.5亿元,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7项;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Medicin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目前,学院拥有 “热带病防治研究”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8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拥有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和医学虚拟仿真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医学院将围绕“名医摇篮”建设目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全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稿终审:中山医学院 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