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扶贫路上的中大人】古添雄:心系山村,情牵柯木湾

稿件来源:校工会 作者:陈芳蕾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2-17 阅读量: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古添雄(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古添雄,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任中山大学驻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在近两年的扶贫中,坚持“党建带村建促扶贫”理念,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产生“四业”脱贫法,打造“三宜”新农村。2019年2月,中山大学驻连州柯木湾扶贫工作队被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2018年10月,典型案例《党建引领促扶贫,打造“三宜”新农村》在《人民论坛》杂志刊登;2019年5月,撰写论文《构建“三建”合一的脱贫攻坚模式——以中山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例》在《时代报告》杂志刊登;2019年10月,撰写论文《构建志智双扶的脱贫攻坚模式——以中山大学定点扶贫为例》参加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2019年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比赛,被评为获奖论文。

 

       2019年7月26日,中山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古添雄结束了近两年的驻村脱贫攻坚工作。离开连州丰阳柯木湾时,他目睹扶贫前后的变化,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即兴赋诗一首,难舍扶贫情缘、留恋山水田园人家。

七绝・连州赞

连州观景画中移,

古镇丰阳美味驰。

畔水传说深底蕴,

夏东生态故事奇。

 

       “没有硝烟战场”上的勇士

       在粤北山区,有这样一个村庄。那里风景秀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发展落后,当时许多村民的生活入不敷出。这个村便是中山大学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古添雄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所驻的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

       “山水田园人家缺乏规划,没有支柱产业,不成体系,没有品牌,发展无序”,这是古添雄刚到柯木湾的第一印象,而“两组数据一群人”,即2016年建档立卡75户,159人,户贫困率15.65%,人口贫困率7.39%;为数不多的村集体收入和一群身患疾病、高龄单身人员,让古添雄非常揪心……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柯木湾村率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八有”政策,建档立卡75户贫困户158人全部脱贫出列,9个自然村基本都建有文化室、篮球场、小广场(公园),人居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中,古添雄践行 “党建带村建促扶贫”的理念,建成党员学习中心泽芳楼,设立移动党校,落实“三会一课”并亲自讲授党课,扶贫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当提到古书记时,党员们都纷纷表示对他生动的党课印象深刻。现任村委书记黄卫军也感叹道:“古书记是一个讲党性、很有原则、能干成事的人。”

 

       党建引领,点亮脱贫之灯

       从外部条件来看,柯木湾村的情况并不算恶劣,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何产生了如此多贫困户?古添雄注意到,在扶贫的过程中,个别村干部全局观念不强,未树立“一盘棋”思想,扶持资金、项目总想往自己小村投;部分村民思想守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古添雄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党建工作,发挥思想引领,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上下联动“一盘棋”思想。二是组织党员和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增强志气、激励其树立自强自立思想。三是提供就业、创业的支持帮助。组织参加“三高农业”技能培训,就业招聘,请专家进行种植业务帮助。扶贫扶智,提升脱贫技能。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古添雄深知扶贫扶志的重要性,在柯木湾村扶贫的过程中,他对党建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他积极与学校沟通,在学校的支持下修建了党员学习中心泽芳楼,让党建有了“根据地”。引进了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新打造的“移动党校”,方便党员学习党务知识。特别是3D红色教育基地展现功能,可以让难以到达实地的党员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基地氛围,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他也以身作则,给党员们上党课。扶贫办的邓记雪主任回忆道:“古书记非常有军人的气魄,而且他的党课讲得非常生动,是难得的能让人全神贯注去听的党课。”村委黎土旺对此也印象深刻:“古书记讲党课不是那种念稿子的,而是结合脱贫攻坚实际,非常接地气,讲得很好。”

 

左图:古添雄(左一)参加泽芳楼挂牌仪式   右图:古添雄向村民宣讲十九大精神(来源:校工会)

 

       “扶贫先扶志”,有了思想这盏“明灯”的指引,党员村民们才更有奋斗的动力与方向,培育出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长久发展,防止帮扶结束后返贫现象出现。

 

       村建为根,夯实脱贫之基

       有了思想的引领,接下来便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古添雄充分认识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实干和苦干,这是脱贫的根基所在。

       在学校和政府的资金支持下,柯木湾村的基础设施与生产设施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道路、饮水、亮化、美化工程,引排水渠、防洪堤、机耕路等工程极大改善了柯木湾村的人居环境与生产环境,既提升了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增强了村民们精神文化建设的信心。黎土旺说道:“村里的路本来都是泥路,自从中山大学来了之后,环境才变得这么漂亮,还修了文化室、广场,变化很大。”在黎屋冲村内还有一个碉楼,古添雄来了之后也牵头对碉楼进行了维护,将之打造为村内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左图:黎屋冲的文化室   右图:文化室内明亮宽敞的空间(来源:校工会)

 

       前期的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学校、政府与扶贫工作队在拉动,但要培育村民长期发展的动力,关键还要解决他们的从业问题,使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在统筹思考时,古添雄已有了一个基本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特色优势,打造特色脱贫模式:以党建、村建、户建三个抓手,打造就业、创业、产业、旅业“四业”脱贫法,发挥夏东生态特色优势,以点带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新农村。

       在就业脱贫上,针对个别不宜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例如卫生保洁员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有一位村民吴燕萍,因为心脏出了问题,动了大手术,不能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古添雄便和工作队副队长曾毅斌商量,让她到扶贫工作队来做助理,帮忙整理资料,每个月能获得2000元的收入,同时也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在创业脱贫上,积极为有想法但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技术的贫困户提供帮助。沙铺村党员吴立明计划在家养殖鸽子,需启动资金支持。他本人提出申请支持,扶贫工作队也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了帮助。

       在产业脱贫上,中山大学依托校友资源,利用地域优势,筹集资金122万元,分期分次开展特色农业养殖种植,促进精准脱贫。如今柯木湾村建立起了红薯种植基地,并相应建立了红薯粉生产厂,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能获得盈利;同时村里还有了电商中心,可以将特色农产品销往更多的地方。

       在旅业脱贫上,打造夏东民宿旅游业。夏东村中有多条缓缓的涓流环绕着整个村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充满诗情画意。早晨起来,可以眺望远处云冰山的晨雾缭绕之景,到了夜晚,也可以坐在溪边仰望星空。古添雄认为,这正是发展旅游业脱贫的好地方。在学校资金、技术与管理的支持下,夏东生态村开始着手打造以旅游民宿为主导,具有“春赏花、夏戏水、秋美食、冬沐阳”特点的田园小镇。到2020年,夏东民宿已经正式开始营业,在旅游旺季时甚至一屋难求。夏东民宿的开张,还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民宿的前台珍姐曾在几十年前离开家乡前往佛山打工,从事酒店行业,当夏东民宿建成之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工作 。

 

建成的夏东民宿(来源:校工会)

 

       户建为本,量身定制扶贫计划

       贫困户们有整体的贫困原因,但落实到每一户,又有不同的情况。例如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胡利军;突遇疾病而失学在家的吴利霞;遭遇意外严重受伤的吴伟军等等。针对每户的不同情况,古添雄通过调查走访,分别为他们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措施。

 

左图:古添雄(左二)到村民家中走访   右图:古添雄(右一)到村民家中走访(来源:校工会)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胡利军,通过易地搬迁使他脱贫,让他居住到大村来,并满足好他的基本生活需求。尽管胡利军的身体经受磨难,他却十分乐观,古添雄时常与他聊天。当古添雄离开之后,他逢年过节也会发短信问候。

       面对失学的吴利霞,古添雄找来了学校的同学来给她讲课,在古添雄等人的关心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吴利霞考上了清远的一所学校,身体也有所好转。

       还有意外受伤的吴伟军,他是古添雄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个贫困户。吴伟军是一名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后,吴伟军本是家中的顶梁柱,支撑着一家七口的生计,但修窑时的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行动能力。这场意外对这个七口之家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家庭一下陷入了贫困之地。古添雄得知情况,一方面从精神上不断鼓励他振作起来,另一方面也为他想出了可以获得收入的办法——鸡鸭鹅养殖。马头嵊本身地处山地,有天然的放养条件,吴伟军每天在妻子的帮助下上山养殖,傍晚再回家。两三年过去,吴伟军的鸡鸭鹅已经逐渐长成并售卖。如今,吴伟军的病情好转,三个孩子上了小学后读书负担减轻了,他也在计划进行新的产业项目。提及古添雄等扶贫干部曾经的帮助,吴伟军表示十分感激。

 

吴伟军在帮扶下养殖的鸡鸭鹅(来源:校工会)

 

       感慨扶贫路,攻坚道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情怀,是扶贫者的精神火炬,也是联结他们与贫困者心灵的纽带。回想起在柯木湾的扶贫工作,古添雄总结道:“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是要有情怀。”古添雄在山村出生、成长,是农民的儿子、大山的儿子。他对“三农”(农民、农业、农村)有独特的情愫,觉得扶贫是感恩、回报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与共产党员,他心中充满家国情怀,肩上担负初心使命。25年前,他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在有硝烟的战场上绽放青春芳华;25年后,他全心全意,脱贫攻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践行初心使命。

       古添雄对扶贫工作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刚到贫困的山村,面对诸多困难,古添雄感到压力不小,但他没有抱怨与退缩。各个自然村有一定的距离,古添雄便开着自己的车来回奔波。村民们白天要干农活,走访很多时候都只能在晚上。回忆起中大扶贫干部的驻村工作,扶贫办主任邓记雪感叹道:“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私人车辆等个人资源在无私地服务村民,不求回报,真的很佩服他们。”这种情怀也感染了村民。古添雄书记的真情实意,他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柯木湾的这两年,古添雄不再仅仅是一个从高校来的扶贫干部,而是深入村民内心,和村民融为一体的建设者。

 

       采访后记

       当我来到柯木湾村时,如今的柯木湾村展现的是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山水田园、平坦的道路、明亮的文化室、和谐的人居环境。中大的扶贫干部做到了“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尽管古添雄已经离开柯木湾村快两年了,村委、村民们仍记得他的朗朗正气,感念他的点滴帮助。脱贫攻坚的战役打完了,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未来,中大学子也将以他为榜样,勇于担当,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