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人民日报】中山大学项目再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1-10-13 作者:林炜双 吴财聪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13 阅读量:

       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近日,第六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公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申报的“在‘生命禁区’守护人民生命”项目,从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申报的6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11个典型案例之一。这是中山大学继2019年阿者科计划入选之后,再获此殊荣。

       “在‘生命禁区’守护人民生命”,指的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连续五年帮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医疗建设的感人事迹。

       仲巴县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与尼泊尔接壤,平均海拔达5000米,终年酷寒,氧气稀薄,树木无法生长,长期缺水缺电,曾被称为“生命禁区”。在这个县域面积大小相当于7个上海的地方,多年来,仅有的1家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没有稳定的自来水供应,消毒靠的是高压锅和铁桶浸泡手术器械。急危重症患者,只能转送至日喀则市,途中需要需翻越9座大山,12个小时车程,还容易遇上泥石流。县里没有剖宫产手术的能力,孕妇分娩基本在家中进行,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较高。

       2016年起至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连续5年,共派遣专家38人次驻点帮扶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现为仲巴县人民医院)。五年来,医疗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边吸氧边奋战,在“生命禁区”仲巴县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5年间,在这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用心用情守护的地方,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7年4月,医院从仲巴县接回3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1名烧伤后大面积疤痕患儿到广州进行救治,免去手术费,支付了患儿和家庭期间的生活费,花费超过60万元。其中,烧伤患儿小南加先后在医院进行了7次手术,住院时间长达7个月。期间,全院职工为小南加捐款10多万元生活费用,最终成功帮助小南加重拾自信,再露笑颜。

       2018年8月22日,援藏医疗队队员接诊了一例胎盘早剥、出血量达4000ml的产妇,队员立即为患者进行手术。由于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血站,队员们带着产妇几次突破泥石流阻碍,不眠不休跋涉近30个小时赴日喀则市寻找血源,最终成功守护了产妇和孩子的生命。

       2019年8月24日,医疗队成功抢救一位在巡逻中发生意外的边防武警战士。战士全身失血量超过2000ml,医疗队紧急组织献血,开展当地首例无血源紧急输血。随后队员们连夜冒大雨、走山路护送伤者奔波10多个小时前往日喀则,成功挽救边防战士的生命。

       2019年8月,仲巴县长当时曾听闻国家卫健委不再安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对口帮扶仲巴县人民医院,带着印满仲巴县1镇12乡58村乡亲手印的感谢信和请愿书赶赴广州,恳请医院继续帮扶仲巴县。

       ……

       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帮扶下, 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全面改造,2018年建成二级乙等医院,提前两年实现目标;帮助仲巴县当地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首次降到0,“两降一升”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展多轮巡回医疗为藏族同胞筛查包虫病和心脏病,送医送药;多措并举组织培训,以“师傅带徒弟”“请进来、派出去”等形式,着力变“输血”为“造血”,提升了当地危急重症救治综合能力,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剖宫产、无痛分娩等数十项亟需医疗技术的业务骨干,带出了一支“能力强、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护队伍,为仲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说:“目前,孙逸仙纪念医院仍在持续派出精锐医生,多种形式帮扶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高原之上,逸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中国西医起源地、西医教育肇始地、孙中山学医及从事革命运动策源地。医院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许多第一,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

       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从2016年开始评选,至今已经是第六届,每年从75所直属高校中遴选出约10个案例,教育部对入选案例进行宣传推广、经验交流和经费支持,支持项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直属高校精准帮扶是教育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330046/6220992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