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扶贫路上的中大人】郑哲:用心当好“开荒牛”,用情搭起一座桥

稿件来源:校工会 作者:梁恺桐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14 阅读量: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郑哲(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郑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党总支书记,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挂职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副县长,为中山大学选派的第一位挂职干部。2021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向学校赠予“制度优势聚民心,扶贫扶智建功业”锦旗,郑哲等凤庆县原挂职干部获得“支援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搭建沟通桥梁,确定帮扶规划

       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门《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山大学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正式启动,时任校监察处副处长的郑哲应组织选派,成为了中大选派的第一位挂职干部。用郑哲自己的话说,第一任副县长的工作定位是“开荒牛”、“开拓者”。郑哲说道,作为第一任挂职干部,他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要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把教育部、中山大学交托给他的任务好好完成呢?他认为,首先要搭建起中大和凤庆县、中大的云南校友与凤庆县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只有把桥梁搭建好,真正建立起两地的情谊,后续的帮扶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

       凤庆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这里重峦叠嶂,山川相连,13个乡镇在山区间零星散布,通行并不方便。在临沧至大理的动车开通之前,从广州到凤庆,需要从昆明中转到临沧机场,再乘坐近三个小时的汽车方能到达。但是,学校领导不畏路途遥远、交通险阻,非常重视与凤庆县的沟通交流。郑哲在任期间,时任校党委书记郑德涛教授就曾三次前往凤庆指导工作,现任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更是多次前往,他们每次到来都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推动扶贫任务的落地落实。而凤庆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多次率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政务服务管理中心、招商局等部门到学校进行交流。就这样,双方不断加深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像陈春声书记所说:“中山大学和凤庆之间就像亲戚一样走动自然”。这些工作的开展与郑哲亲手搭建起的良好平台是分不开的。

       在中大开展帮扶之前,凤庆县到乡镇的道路硬化不足,乡镇小学设施较为落后,医疗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面临做不大、走不远的困难。2013年8月,郑哲通过全面的调研,在取得学校党委支持的基础上,与凤庆县委、县政府充分沟通,制订了扶贫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双方签订了帮扶框架协议,确定了从2013年延续至今的帮扶项目、帮扶内容,涵盖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帮扶框架协议就双方在发展战略研究与社会管理服务咨询、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科技领域、信息化领域、招商引资、社会捐助八个方面的帮扶达成了共识,为双方开展长期帮扶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先扶智,支学要“支心”

       凤庆第二完全小学原称庆甸完全小学,原有的教学楼年代久远,建造时因钢筋缺乏,楼板使用竹子和水泥作为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整体出现险情,被定为D级危房。由于缺少建造新教学楼的资金,凤庆第二完小只能把临时搭建的建筑当成教室,一部分学生甚至在十分危险的旧教学楼一层上课。郑哲进行调研之后,对这一情况十分重视,并及时向校领导汇报。中大整合校友资源,向凤庆第二完小捐赠315万元用于建造新教学楼和一间多媒体课室。2015年,四层崭新的教学楼正式落成,并命名为“逸仙堂”,象征中山大学与凤庆县的友好情谊。

 

2015年,我校筹资建成凤庆县二完小教学楼“逸仙堂”(来源:校工会)

 

       除了为学生们建起安心读书的课室,郑哲还把目光放在了支教团上。2014年以前,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主要在云南省澄江县和西藏林芝支教,郑哲来到凤庆之后,推动建立了凤庆县鲁史中学支教点。选择鲁史中学作为中山大学的支教点,郑哲有自己的用意。鲁史中学是凤庆县唯一一所位于山区的高级中学,与县城距离80余公里,需三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教学资源和生源质量与位于县城的几所中学都有很大差距。在经过数次调研和慎重考量之后,郑哲最终选择鲁史中学为中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点。他认为,由于鲁史中学师资缺乏,支教同学在这里能充分发挥作用,能更切实地帮助到凤庆的乡镇教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让中大学子深入农村,了解国情,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2014年派出的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由刘友武、杨子、宋嘉颖三位同学组成。他们一到鲁史中学,马上就承担起当班主任、单独主持课程教学的重任。截至去年,中山大学已选派7届24名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硕士生赴凤庆县鲁史中学支教。2018年,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钟滔、谢杭、孙雨婷和杨文锦背负重任,任教高三毕业班。在他们的学生中,9人上了一本线,还走出了第一个考上中山大学的学生。截至去年,中山大学累计录取凤庆籍学生24名。

       2021年的支教团成员黄晓波、梁伟诺介绍,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鲁史中学时,这里的街区缺乏规划、道路泥泞,生活用水缺乏保障,停水的时候,甚至只能依靠大水桶来储水。停电也时常困扰着这里的群众,遇上停电的日子,学生只能点着蜡烛上课。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山大学支教团见证了鲁史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镇有了整洁、宽敞的新街道,用电用水有了保障,“厕所革命”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改变,离不开郑哲等挂职干部的努力,也离不开中山大学和凤庆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跨越千山万水,把光明带向彩云之南

       医疗帮扶是我校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帮扶之初,由于凤庆县对中山大学了解不多,向我校提出的帮扶请求中并无医疗项目。在随后的工作过程中,郑哲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医科的悠久历史和雄厚资源,建议充分发挥中大医科优势,从医疗方面对凤庆县进行帮扶,这得到了凤庆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2014年3月14日,中山眼科中心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前往凤庆开展义诊、手术和医疗技术带教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为当地眼科医生护士进行眼科专业培训,开展查房、病例讨论、眼科手术示教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免费手术、义诊活动,为义诊患者赠送眼科药品;为贫困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配镜,并赠送眼镜。由16名眼科专家组成的医疗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凤庆时,大多有些头晕和疲累。前来接机的郑哲鼓励道:“你们是中山大学对口帮扶云南凤庆县工作开展以来派出的第一支医疗队,凤庆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家都非常期待,接下来的五六天要开展义诊和手术,任务非常繁重,希望大家保存体力。”

       3月17日,医疗队在凤庆县人民医院住院部一楼举行大型义诊活动,郑哲回忆,当时余敏斌教授为一位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摘开眼包,在患者重见光明的那一刹那,他不禁握紧了余敏斌教授的双手,这一场面令人十分感动。中山眼科中心不仅“授人以鱼”,为彩云之南的凤庆带来了先进的治疗技术,也“授人以渔”,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眼科手术示教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凤庆基层眼科医生展开培训。除了以组织医疗队带教、义诊的形式帮扶凤庆外,郑哲还向学校提出请相关附属医院提供一些培训名额,让凤庆医生来到广州接受培训,系统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在郑哲任职的两年期间,中大附属医院接收了多位来自凤庆县医院、中医院以及疾控中心的干部及医生,进行了至少半年的免费培训。由此,中山大学医疗系统对凤庆的帮扶持续展开,大大提升了凤庆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校地共同努力下,2018年10月,凤庆县人民医院成为国家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500家县级医院之一。

 

中山眼科中心派出医疗队前往云南凤庆开展义诊手术活动(来源:校工会)

 

       滇西山林密布,连接乡镇的道路多盘山而建,道路十分狭窄颠簸,往往路边就是险峻的悬崖。在雨季,时常还有遭遇山体滑坡的危险。一次,郑哲冒着暴雨前往临沧市开会,路上就遇到山石滚落的险况,幸而经验丰富的司机冒险冲了过去,刚过去不久,这段道路就被倾泻的山石阻断。由于临沧机场起降条件受限,从昆明飞往临沧的航班经常来到临沧上空又折返回昆明,在郑哲的挂职生涯中,这已是家常便饭。还有一次,陈春声书记等学校领导在前往凤庆进行调研的时候,由于临沧机场无法降落飞机,飞往临沧的航班被临时取消。如果乘坐第二天的航班前往临沧,那么原本的工作计划将被打乱。陈春声书记当下决定,从昆明乘车前往凤庆。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车程后,终于在凌晨到达了凤庆县。短暂休息过后,陈春声书记一行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2014年8月,郑哲于凤庆小湾电站进行旅游规划调研(来源:校工会)

 

       艰险的道路不曾阻隔中山大学对口帮扶凤庆的一片心意,多大的危险也不曾使凤庆县挂职干部望而却步。在任职的两年里,郑哲走遍了凤庆县13个乡镇,认真务实地进行调研、走访工作。在郑哲书记等挂职干部的辛劳下,中山大学与凤庆县结成了真挚的友谊,跨越千山万水,将心意传达至彩云之南。在中大帮扶活动开始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校友了解到凤庆县的情况,自发自愿地为帮扶凤庆出一份力。如管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在了解到帮扶计划后,从2014年秋季开始组织“荔枝行动——凤庆站”公益活动。“荔枝”谐音“励志”,通过组织发动管院的老师、校友,筹集资金用于帮扶凤庆县第二中学因贫困失学的学生,资助其生活费等。这个项目迄今为止,资助凤庆县家庭困难学生111人,总金额为148.1万元,而且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不断参与其中,项目规模不断壮大。

       时任凤庆县扶贫办主任的徐志坤介绍道,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郑哲,那就是“实在”,实实在在帮扶、严谨务实做事,对凤庆有非常深的感情。他感慨道,中山大学的扶贫帮扶工作,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感动”,“千山万水,不远万里,用心、用情、用力真帮扶,给钱、给力、给智出效果。”2019年,凤庆县历史性地脱贫摘帽,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1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扶贫取得实效,友谊仍在继续。

 

       采访手记

       当飞机降落在大理荒草坝机场,我踏出了凤庆之旅的第一步。原本,从广州到凤庆,需要从昆明中转临沧机场,再绕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近三个小时。在云县至大理的动车开通之后,我们得以避免了晕车之苦。“新”,这是我对凤庆旅途的第一印象。崭新的动车,崭新的车站,连通往凤庆的公路都焕然一新,司机不时指着公路下的老路给我们看,谈笑着就到了凤庆。

       采访扶贫干部时在脑海中形成的模模糊糊的印象,在踏入凤庆时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几天,我们接连参观了凤庆县人民医院、凤庆三中、平村完小以及中大驻村帮扶的落星村和红塘村。眼前是一片崭新的景象:凤庆县人民医院的新院区里,家长抱着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平村完小的新教学楼里,刚毕业的学生用调皮的语句写下对明日的期许;村里的移民安置点中,孩子们在刚建好的篮球场开心地玩耍着。此行凤庆,原本是要采访与中大帮扶相关的人物事迹,但数日的见闻,让我冒出了新念头:我们不仅是采访者,也是亲历者、见证者,见证的是凤庆从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历程,亲历的是凤庆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样子。

       从带领我们参观的扶贫干部口中,我们得知凤庆脱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重访挂职干部的宿舍,记录他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再次感到扶贫的不易,对于他们付出的辛劳有了深切的体会。这么多天来,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是“如果没有这次活动,你们应该不会想要来到凤庆”。但是,虽然这次旅程才短短五天,我已经深深爱上凤庆澄澈的蓝天、清凉的微风,还有人们真挚诚恳的笑脸。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会重返凤庆,看看这片土地焕然一新的模样。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