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讲述榜样的故事】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胡罡:发展特色产业 引领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农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9-20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兴基)9月16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片《科技特派员胡罡》,在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播出(播出网址:https://dygbjy.12371.cn/2017/07/31/VIDA1501486634197454.shtml)。

       胡罡同志为中山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命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生,2019年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调入农学院工作,担任党政办主任。胡罡同志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10多年来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和学校与学院的科研力量,凭借共产党员的担当,通过“支部+产业、支部+理事会、支部+精准扶贫”,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打造高效务实的“一村一品”工程,带领老乡发展特色有机灵芝和兰花种植,最终走上脱贫致富路,走出了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

 

胡罡查看蜜柚生长情况(来源:农学院)

 

三年驻村扶贫,建立三大扶贫产业

       2010年,按照广东省部署,中山大学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2011年,学校增派胡罡赴琴口村驻村扶贫,重点负责技术扶贫、扶贫产业培育工作。中山大学先后在琴口村投资建设了灵芝基地、花卉基地,并支持全村建立红肉蜜柚产业。扶贫工作组指导该村掌握了生产技术,帮助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培育。2013年,琴口村成功实现脱贫的战略性目标。

 

仿野生栽培香菇(来源:农学院)

 

三年跟踪帮扶,巩固扶贫成果

       在三年驻村扶贫工作结束后,按照广东省跟踪帮扶工作的要求和学校的工作部署,胡罡和原驻村工作组余伯俊、廖喜扬等老师一道,常年利用业余时间多次赴琴口村开展跟踪帮扶。期间,他继续协调各方资源,扩大原有扶贫产业规模;组织专家力量赴琴口村讲座、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协助琴口村灵芝、蜜柚的产业升级;紫金县2013年8、9月特大台风洪灾后,协调生产物资帮助全村灾后恢复生产。跟踪帮扶期结束后,琴口村已经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灵芝产品线,产值达40万元;全村红肉蜜柚种植超过3万株,年产量60万斤以上,红肉蜜柚产业推广到紫金县水墩、敬梓、九和等镇,实现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应,红肉蜜柚也成为紫金县的名优农产品之一。因为工作成效,2017年,胡罡被广东省认定为省农业科技特派员。

 

仿野生灵芝栽培中试基地(来源:农学院)

 

促进扶贫产业升级,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胡罡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一关键,2017年后,针对灵芝、蜜柚产业发展瓶颈和升级需求,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理念,找到解决发展瓶颈的突破口,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探索灵芝、香菇等仿野生栽培体系建设,二是推动红肉蜜柚的“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认证,三是以物联网等为抓手开展智慧农业应用示范。

       2019年胡罡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工作,他充分依托农学院这一对口平台的技术优势、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在农学院领导、专家和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组织“专家下乡”等方式不断加大对琴口村产业的技术支持力度。

 

农学院陈宏鑫老师和学生赴琴口村调研(来源:农学院)

 

产业升级效果初显,抗疫和发展两不误

       在紫金县、中山大学、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目前琴口灵芝基地已经建立物联网生产监控体系,农特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这一系统在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协助专家进行“实时监控、远程会诊”。2019年,胡罡承担了省科技厅《粤北山区灵芝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2020年期间,克服疫情影响,项目支持的仿野生灵芝、仿野生香菇栽培中试取得成功。2021年,该项目成果作为中山大学农学院成果,参加广州科技活动周“百年回望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典型成果主题展示。

 

胡罡介绍仿野生灵芝特点(来源:农学院)

 

       十余年如一日,胡罡同志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努力为实现琴口村乡村振兴、实现琴口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贡献力量。

 

科技特派员专题片拍摄现场(来源:农学院)

 

文稿终审:农学院 程月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