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华玉勉、陈立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校国际翻译学院组织师生代表赴云南省凤庆县调研脱贫攻坚成果,领略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
外籍教师考察调研
7月11-14日,国际翻译学院党委书记王琤、阿拉伯语系系主任马妍哲副教授、俄语系闫凯副教授带领来自法国、伊朗、土耳其、韩国、墨西哥、约旦、乌克兰、德国等8个国家受聘的9位教师代表赴云南省凤庆县开展考察调研。此次活动旨在一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凤庆县,感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农村,了解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我校派驻凤庆县副县长王克、红塘村驻村第一书记蓝澍德陪同考察。
深入凤庆县人民医院新区(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与凤庆县第三中学学生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考察平村完全小学(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在云南一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教师代表一行先后参观了凤庆县人民医院新老院区、凤庆县第三中学、平村完全小学、云南一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凤庆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大摆田茶厂、红塘村大摆田完全小学、红塘村高原生态金丝皇菊种植基地等代表性地点。教师们入户走访,调研我校危房帮扶项目。这些都是我校医疗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凤庆县结出的硕果,凝结了中大人的心血。经过随行翻译介绍,外籍教师深入了解当地脱贫攻坚历史、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对于目前凤庆县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深入了解。
参观凤庆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在大摆田茶厂前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与大摆田完全小学学生互动(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深入红塘村高原生态金丝皇菊种植基地(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入户走访(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外籍教师对曾处于深度贫困的凤庆县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脱贫摘帽的历史震撼不已。“中国东西部协作扶贫和高校定点帮扶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产业、教育、医疗等发展,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翻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史蒂芬·洛南教授表示。
史蒂芬·洛南教授分享看法(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王琤书记认为,凤庆县脱贫攻坚成果是展现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成效的一扇窗口,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一个缩影。
考察最后一天,当地书法家书写“美美与共”赠送给外籍教师,国际翻译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埃库特副教授用阿拉伯文写下“中国梦”回赠。
。
与当地书法家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埃库特副教授用阿拉伯文书写“中国梦”(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7月14-23日,在国际翻译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爱成和我校挂职红塘村的蓝澍德同志带领下,国际翻译学院学生在红塘村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围绕产业调研、公益支教两大内容展开。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爬茶山,访村民,了解红塘村发展现状;走访茶厂茶企,观摩制茶过程,学习制茶工艺,与茶艺大师、企业家、茶农深入交流;参观滇红博物馆、村史馆,感受当地文化;为红塘村拍摄宣传视频,为茶产品设计包装标识等等。
红塘村前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古茶树前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深入茶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同学们在红塘村农民讲习所为50名小学生带来为期4天的支教活动,课程设置以英语启蒙课为主,还有绘画、科学实验、德育、舞蹈、歌唱等特色课程,提升山区小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插上梦想的翅膀。
授课(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积极参与(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师生代表亲身实地了解云南凤庆脱贫攻坚经验,加深了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解。学生们走进田野,在产业调研、公益支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理论知识,丰富自身实践经验。
参加红塘村高原生态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开园仪式后合影(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文稿终审:国际翻译学院 王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