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 “宝宝初步诊断为胃穿孔、腹膜炎,必须尽快手术!”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广东援疆专家、孙逸仙纪念医院新生儿及儿童重症专科副主任欧阳颖副教授说到。她接诊的是一位刚出生4天的早产儿宝宝小阿,因消化道穿孔命悬一线,送到医院时肚子已经鼓得像个“气球”。
由于喀地一院缺乏针对新生儿外科疾病的麻醉及手术经验,而转运到1500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需要1天车程,宝宝极有可能在转运途中死亡。欧阳颖当机立断,通过全院大会诊制定最优方案,带领团队联合普外二科、麻醉科团队顺利完成了手术,创造喀地一院最低体重早产儿手术的记录。
转运患儿路程远、风险高,医生决定手术争取“生机”
作为广东省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干部,欧阳颖于2020年3月来到喀地一院,执行为期一年的援疆任务,任该院新生儿科主任。
据欧阳颖回忆,小阿是一名胎龄32周、体重1800克的早产宝宝。送到医院时,小阿已经连续3天呕吐、腹胀3天,还有1次血便。“宝宝腹胀明显,双下腹壁红肿,局部瘀紫,腹部立位片可见腹腔内多发游离气体。通过阅片及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胃穿孔、腹膜炎、新生儿肺炎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生命垂危,急需进行手术。”
众所周知,新生儿麻醉、手术等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而小阿由于穿孔时间较长,出现了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新生儿肺炎,生命体征不稳定,麻醉及手术期间随时可能会死亡。既往喀地一院普外二科、麻醉科缺少针对新生儿外科疾病的麻醉及手术经验,建议转乌鲁木齐救治。
然而,喀什地区距离乌鲁木齐将近1500公里,相当于广州至上海的距离,驾车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若没有合适的救治条件,宝宝极有可能在转运途中死亡。
由于患儿病情危重、路途遥远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预估患儿病情变化,转运面临较大挑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的援疆专家,欧阳颖在面对家属殷切的期盼和无比的信任时,决定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小阿实施手术。
多学科会诊制定最优方案,“家门口”手术挽救患儿生命
为挽救小阿的生命,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提高生存机率,欧阳颖和当地医院刘红星主治医师、刘燕丽主治医师组织了全院大会诊。在医务科的主持下,邀请了胃肠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放射科、普外二科、麻醉科、B超室医生进行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评估患儿病情,讨论急救准备和应急预案,并最终制定了最优手术方案。
专家团队通过术前会诊制定手术方案(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2020年11月15日,在胃肠外科援疆专家吴晖教授指导下,欧阳颖带领的新生儿科团队联合普外二科、麻醉科团队,为小阿进行了“胃穿孔修补术+剖腹探查术+腹腔引流术”,手术用时1小时40分钟,过程十分顺利,成功修补宝宝的胃小弯侧破口。
术中,欧阳颖指导麻醉科医生调节新生儿呼吸机参数及静脉营养,并一直在实施抢救。术后小阿经历了感染性休克、肺出血、新生儿硬肿症、气胸,但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团队为患儿实施手术(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在援疆专家和当地医护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在“家门口”的手术成功挽救了小阿的生命,也创造喀地一院最低体重早产儿手术的记录。
为了提高喀地一院麻醉科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液体管理技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应麻醉科古丽斯坦主任的邀请,欧阳颖于2020年12月18日面对全体麻醉科医师及新生儿科医师,针对“新生儿液体治疗及呼吸机使用”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并对麻醉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援疆近一年,欧阳颖带领该院新生儿科开展了脐静脉置管术、新生儿静脉营养技术、高频呼吸机震荡技术、微量胃肠道喂养技术等新技术,提高了28周以下极早产儿的生存率至70%,开展了新生儿的大部分的外科手术,为提升当地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贡献一份广东力量。
文稿终审:孙逸仙纪念医院 王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