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中山大学扶贫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大人不负使命

稿件来源:校工会 编辑:赵现廷 发布日期:2020-10-16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  承担定点扶贫工作是党和人民托付高校的光荣使命。中山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学校党委常委会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扶贫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领会消除贫困工作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实践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分管校领导每周一次调度推进扶贫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赴扶贫点现场指导,分管脱贫攻坚领导具体抓,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谋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50余家二级单位凝聚合力,扶贫工作组和挂职干部落细落实,前后方共同努力,将最好学科资源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促精准,出实效,助脱贫。经校地共同努力,我校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凤庆县、广东省连州市柯木湾村均已在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10月17日全国第七个“扶贫日”到来之际,我校全面总结定点扶贫工作,讲述中大人的脱贫攻坚故事!

 

  我校挂职凤庆县副县长王克:

  到凤庆一年多来,自己深深地融入凤庆工作生活中,从心底里将自己当做凤庆人,为凤庆尽一份力,不做“过客”,更不做“看客”。我坚信,在中山大学和凤庆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定会更见成效。在校地合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征程中,那棵经历了3200年历史沧海桑田的大茶树,也必将看到凤庆新的发展。大茶树将会见证,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建设美好生活,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王克(左一)调研凤庆茶产业发展状况

 

  我校挂职凤庆县红塘村第一书记蓝澍德: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同步入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需要年轻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农村是青年人施展抱负,践行家国担当的一个大好舞台。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也让我体味到基层扶贫工作的不易,基层扶贫工作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我更体味到,我们的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们的工作好不好,就看群众笑不笑。

  作为高校扶贫队的一员,我有幸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成为实践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扎根祖国乡土,对每一位亲历者都会是弥足珍贵的记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蓝澍德(左一)和村民调研了解脱贫情况

 

  我校驻柯木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锐:

  驻村扶贫一年多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谨记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训诫,慎思笃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前柯木湾村的村道硬化了,村居美化了,村巷亮化了,村俗更有文化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全村高质量脱贫摘帽。 “大村一业、小村一品”的产业帮扶模式在柯木湾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并获得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十周年十个好故事。驻村事迹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和《南方》杂志等媒体广泛报道。

 

  李锐(前排左一)和村民了解生产生活状况

 

  我校驻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刘嘉:

  本人有幸于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之年加入这一伟大事业,成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员。在学校的全力帮扶下,在一批批扶贫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粤北乡村柯木湾发生了巨大而可喜的变化,硬件改善了,环境美化了,乡风文明了,产业振兴了,贫困村和贫困户也如期摘帽了。村民们打心里感谢中山大学,“你们来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于我而言,走出校园,深入农村,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样的伟大事业,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是何其的光荣!近两年的基层工作,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正含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螺丝钉精神,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

 

  刘嘉(右二)开展入户调研工作

 

  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教授:

  我和我的团队历经三年,把凤庆县人民医院变成了一支“带不走”的中山大学医疗团队,实现了凤庆百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夙愿。曾经排名倒数的凤庆县如今已在全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中斩获桂冠。

 

  何裕隆教授(左一)赴凤庆为当地老百姓义诊

 

  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教授: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自2018年我的工作站落地之后,便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历史现状、短板、医护和就医需求进行调研,带领我的团队通过授课培训、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持续性、付真心、交真情的针对性医疗帮扶工作;通过义诊、线上会议等担当好助推健康扶贫的桥梁纽带,变“输血为造血”,带动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很好地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做出中大医科的贡献。

 

  蒋小云教授(右二)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带教查房

 

  药学院葛发欢教授:

  我们的帮扶工作主要是针对凤庆县的优势资源,采用先进适用的超临界CO2萃取成套技术开发特色健康产品,在凤庆实现了核桃油、茶籽油的绿色环保生产,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及安全性。利用学科的优势助力产业扶贫及推动绿色技术的产业化使我感到十分开心。

 

  葛发欢教授帮助凤庆落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

 

  心理学系李桦教授:

  每一次从临沧再转机去凤庆的路上,都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期待。因为每一年,都能看到因为中山大学的投入而带来的变化,也都能看到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学习充满了热切期待的眼神。也许在学校里,上每一次课,我们都很习惯了,台下的老师们都有很多课程的资源,他们常常是轻松的享受着课程;但是,在凤庆,在校长们、主任们、一线老师的培训课上,我不断的被这种热切的盼望和期待所燃点,总是想竭尽所能。去扶贫和支教的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被滋养的路,是初心和使命被提升,心灵被丰盛的路。那些肤色熏黑、眼神熠熠发光的老师们,以他们的精神生命和朴质的情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的难得,感恩这些美好。

 

  李桦教授为凤庆当地中小学教师等进行心理教育培训

 

  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

  开始做“阿者科计划”的时候我并没想那么多,在前期调研过程中看到村子里老百姓的日子很苦,我就想帮帮他们,毕竟我本人是从红河州考学走出去的。我也想做个学术实验,看看我们的理论究竟能不能在实践之中立起来。在第三次分红大会之后,村里一位81岁的老奶奶对我说:“你是好人,钱都分了三次了,你会活得比我还长”。我就希望能为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保继刚教授(左二)与阿者科村民交流

 

  生命科学学院袁剑刚副教授:

  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是造血性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扶贫企业的发展陷于困境,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销售。消费扶贫可以有效化解贫困地区产业的供求矛盾,又可以避免福利陷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稻田里,白鹭飞,鱼儿游,蛙儿跳,村民笑——扶贫人的喜悦与骄傲!

 

  袁剑刚副教授(右三)汇报柯木湾村稻蛙鱼产业基地情况

 

  肿瘤防治中心孔亚楠医生:

  水云谣——帮扶情

  珠江水畔,彩云之南。纵隔千里,情深意绵。

  中大精神,家国情怀。心系凤庆,饮水思源。

  工农政商,一脉相连。文教卫生,薪火相传。

  脚踏实地,深耕六年。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身披战甲,荣光无限。

  互通有无,坦诚相见。学以致用,敢为人先。

  肿瘤防治,任重道远。早查早筛,诊治规范。

  牢记使命,初心不变。全民健康,必将实现。

 

  孔亚楠(左三)与派驻医疗队队员

 

  附属第六医院熊斐医生:

  为期半年的帮扶时光已然过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新开展了乳腺MRI检查、填补县级医院技术空白;并搭建中山大学附属六院影像远程业务学习平台,提高年轻医生对科研学习的参与认知,为科室的未来发展建设打下基础。

 

  熊斐医生(中)为凤庆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做指导

 

  附属第一医院张涤华副教授:

  在云南凤庆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共诊治门诊患者56人次,住院患者732人次,带教查房10次,病例讨论3次,完成网络病例讨论及讲座3场,示范或带教操作4次,肾穿刺活检、腹膜透析置管及拔管手术共10台,学术讲座10个专题,共34学时,义诊会诊病例13例,同时还参与了诗礼乡鲁史分院义诊及卫生院带教指导工作,为县医院的肾病专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涤华副教授(左五)与凤庆县人民医院肾内科同事

 

  孙逸仙纪念医院耿登峰教授:

  青龙桥,原是连接澜沧江两岸的铁索桥,也是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走在木板铺设的桥面上深一脚浅一脚已觉难行,这里的先民人背马驮把货物运出这险山深涧是何等艰难!马帮精神就是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中形成的。我在凤庆县人民医院的同事中看到马帮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耿登峰(右)在凤庆青龙桥

 

  孙逸仙纪念医院林永青副教授:

  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工作生活期间,与心内科同仁共同完成心血管冠脉介入36台次,指导开展了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存在开口病变治疗的双导丝策略、桡动脉痉挛处理等技术,提高了心内科冠脉介入水平,增加了急诊手术的成功率。

 

  林永青副教授(右四)与凤庆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同事

 

  孙逸仙纪念医院罗年桑副教授:

  2019年底随去凤庆县人民医院帮扶(来回3天),去到一个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县医院,按照目前最快的交通方式,路上大概要花11个小时(县城周边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医院心内科安排了几台冠脉手术,手术很顺利,也因此结缘,半年后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我科安排冠脉介入医生帮扶3个月。经过3个月的驻点帮扶(每位专家1个月),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在科室管理、临床知识、冠脉介入水平上有不小的提高,后续有机会我们愿意继续合作。

 

  罗年桑副教授(前排左五)与凤庆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同事

 

  附属第三医院赖菁副主任医师:

  帮扶是一时的,学科成长是长久的,凤庆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将继续在感染病学上互帮互助,在科室管理、诊疗规范、人员培训、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开展帮扶,提升科室水平,为县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打下坚实基础。

  赖菁副主任医师(前排左一)和凤庆县感染科同事

 

  附属第七医院李明哲副主任医师:

  8月4日,我和施兆文副院长、陈鑫副主任等项目组成员奔赴距县城20公里山路以外的勐佑镇高山村卫生室启动并开展试点问卷调查工作。在这里,我们完成了第一份问卷调查,使附属七院何裕隆院长牵头立项的“凤庆县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李明哲医生(右四)奔赴凤庆县勐佑镇开展调研

 

  附属中学支教老师李建辉:

  如今我既然来到这里,也就是边疆人了,同样享受到了党的光辉照耀,就更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心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余热,在边疆绽放生命新精彩。

 

  李建辉老师为凤庆县第一中学学生授课

 

  研究生支教团黄晓波:

  可能是一年前暑期实践与鲁史中学的相遇,让我坚定了重返鲁史的决定。两个月余的支教生活,让我看清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部分。变化中的是对生命宽度的感受、对基层社会的认知;不变的是在母校中大求学期间所厚植的家国情怀。

 

  黄晓波为鲁史中学学生授课

 

  研究生支教团冯思嘉:

  去年十月的面试、培训还在眼前清晰着,而今已经在鲁史中学两月有余,重回高中岁月,转变为教师的角色,不熟悉的粉笔触感和陌生的课堂节奏,在一段段45分钟里转为熟练而习惯,踏实教学、虚心请教、耐心沟通,是这短短两月的心得体会。

 

  冯思嘉为鲁史中学学生授课

 

  研究生支教团曾小晖:

  初来鲁史,新鲜过后虽有些许不适,但融入之后收获的是感动和成长。期待和感恩这一年,愿与队友一道不负韶华,全心全意投入支教工作,在基层教育岗位上散发光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未来继续努力。

 

  曾小晖为鲁史中学学生授课

 

  研究生支教团梁伟诺:

  淳朴民风、友善老师、芳华学子……凤庆人的生活点滴无不令我欣喜而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支教初心:我愿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带来一抹给人喜悦、令人乐观、促人向上的阳光,以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陪伴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的进步。

 

  梁伟诺为鲁史中学学生授课

 

  文稿终审:校工会 吴京洪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