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人民日报】深聚焦|送医扶技 送知扶智!中山大学茶马古道“战”贫记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0-06-19 作者:贺林平 姜晓丹 黄艳 吴立坚 编辑:吴立坚 发布日期:2020-06-20 阅读量: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之一,这里历史上商贾如云、物流贯通,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凤庆逐渐成为贫困地区。2013年,中山大学开始定点扶贫凤庆,为这里的教育、医疗、人才、产业等进行输血造血。从此,中大凤庆结为一体,开始了一场茶马古道上“战”贫的历史征程。

 

  一晃六年过去,凤庆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一行来到凤庆调研推进该校定点扶贫工作。“这次来到凤庆,很高兴看到凤庆已成功脱贫摘帽”,罗俊说。

  而陈春声更揭秘:鼎力帮扶凤庆县脱贫攻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收官的总部署,也是报答云南人民当年在战火中为中山大学保留读书种子付出的如海恩情。

  原来,80年前,日寇铁蹄直抵华南,兵临城下,中山大学4000余名师生从广州一路西迁,沿着珠江逆流而上,时间从1939年3月延续到1940年8月,最终在云南澄江复课,为中山大学保留了一颗读书种子。一直以来,“回报澄江,永德不忘”便成为一代代中大人的共识。

  

  6月2日,陈春声书记、罗俊校长一行在凤山镇红塘村与杨光顺老人及老伴亲切交谈  金凤摄

 

  古道洒热肠  仁心“中山医”

  “蒋教授团队来了后,我们的心就定了,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也不会那么慌乱了。”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纪元红对记者说,“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她带给了我们临床思维,比如小儿相同的症状病源却不一样,需要对症下药。”

  纪元红口中的蒋教授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蒋小云教授,自2018年11月20日蒋小云专家团队工作站落地之后,她马上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历史现状、短板、医护和当地儿科的就医需求进行调研,“我和我的团队共3次6人次来凤庆人民医院儿科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是从云南出来的,家乡培养了我,我也要利用所学知识报答乡亲”。蒋小云说。

  由于地处偏远,凤庆的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薄弱,存在医护人员短缺、学历偏低问题。医疗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当地老百姓的正常需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问题一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解不开的心结。

 

  

  6月2日,蒋小云教授(中)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带年轻医生给患儿看病 图片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

 

  6月2日上午,凤庆县人民医院一楼大厅人头攒动,前来就诊的人挤满了大厅,在这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院长、苗伟书记率22名专家正开展义诊。“几天前,我就收到了医院的电话,说广州的大专家要来给大家看病,让我们一定按时来”,家住凤庆县新华乡的辉可然的奶奶对记者说,“医生看完报告说没有大问题,我就放心了”,脸上笑容让人印象深刻,尽管她往返一趟医院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8小时车程。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先后9次组派优秀专家团队,针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和帮扶,落实对口科室责任制,把医院对医院、科室对科室帮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起真效”。通过三年的帮扶,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教学体系建设、科研培训等各方面都帮助凤庆县人民医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步建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为凤庆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2019年5月至今,中山大学共派出8家附属医院的14位医疗骨干赴凤庆人民医院开展1至6个月的组团式派驻帮扶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临床医学等学科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通过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长期派驻一批专家医疗团队、打造一批重点科室基地,为凤庆大力培育一支带不走、高水平的医疗队伍,积极探索“发展式医疗帮扶”。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全力帮扶,为凤庆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我县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凤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了泽被后世的实事。”临沧市卫健委主任张世兰说。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对医院、医生而言,就是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中山大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医生和医疗技术,送医生、送医疗技术,义不容辞。”罗俊在调研中说。

 

  用最优秀的师资 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组组长吴京洪说,凤庆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提升是当地的迫切需求。

  “高校拥有党建优势、智力优势、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应当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陈春声说。

  2013年以来,中山大学一直倡导“扶贫先扶智”的帮扶理念。通过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生支教、发展特色教育、设立奖学奖教金项目等,为凤庆县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贡献中大力量。

  “每一任挂职副县长都特别看重教育扶贫,一棒传一棒,助推凤庆教育发展。”中山大学第5位派驻凤庆县挂职副县长王克说。在中山大学支持下,一批批的师生参与到凤庆的教育事业中。据王克介绍,2014年以来,中山大学已经累计派遣6届共20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凤庆进行支教援助。

 

  王克(左一)到凤山镇红塘村了解茶叶种植情况。张国宇摄

 

  “知道罗校长要来做关于‘天琴计划’的讲座,同学们让我一定来听,回去好讲给他们听。”中山大学第21届支教团凤庆分队的叶惠珠刚从鲁史中学乘车三个小时赶到报告现场。叶惠珠任教高二政治,她把优良率从4%提升到17%,她本人也荣获鲁史中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她一样,研究生支教团每一位成员都积极给大山里的学生们带去知识、带去外面的世界,在这些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还安排4名优秀退休教师常驻凤庆,帮助提升凤庆学校教学水平。“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这几年的支持,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力量,帮助学校老师开阔视野,提高教研、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凤庆县第三中学校长王有平说。

  据介绍,中山大学已累计录取临沧籍学生62名,凤庆籍学生20名,2019年鲁史镇鲁史中学考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山大学学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和当地教师的信心。

  “这次凤庆行,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发现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我们一定尽全力帮助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让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中安心学习。”罗俊坚定地说:“办教育,规模越大、学生越多,就越好!说明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说明我们的教育质量提升得到人民的认可。”

 

  培训一批致富“领路人”  新技术注入发展新动力

  党政干部是脱贫攻坚、区域发展的“关键少数”,是人民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中山大学依托自身多学科优势,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深入推进当地干部培训,提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2013年至今,中山大学通过“请过来培训”和“送上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对口帮扶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23期1310人,还协助安排27名干部在大学、附属医院、粤港澳大湾区挂职锻炼,有效提高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与素质。

  “中山大学师生真正把凤庆人民当成了兄弟姐妹。”凤庆县郭大寨乡党委副书记杨丽君说,上个月初他开始在中山大学担任定点扶贫工作组挂职秘书,感受到了家乡与广州的差距,也看到了希望,“要学的东西很多,更深切体会到了自己作为挂职干部所肩负的使命”。

  在为凤庆培训青年干部的同时,中山大学近年来坚持选派得力年轻干部远赴凤庆挂职。王克于去年7月份担任凤庆县挂职副县长,赴任伊始,便马不停蹄安排对接中山大学统一战线帮扶凤庆县系列活动,经常加班到深夜。春节期间,他一直坚守在凤庆防疫第一线。上个月,他联合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在昆明组织开展“战疫扶贫与你同行 520消费扶贫云上行活动”,利用淘宝直播平台为凤庆销售农产品。

  在罗俊看来,支援滇西贫困地区,是中山大学光荣的政治责任,也是培养干部的有效方式。“很多挂职干部经历了基层的历练,回来后变化很大,一方面是行政管理能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是政治觉悟、人生感悟也得到了升华。 ”

  凤庆被称为“滇红之乡”,也是核桃大县,但限于条件,长期以来自在县内简单销售,缺乏精深加工业。2019年初,中山大学药学院葛发欢教授认为凤庆县的核桃和茶籽在食用油及健康产品方面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其团队研发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来提取核桃油、茶籽油,极大提高了凤庆县核桃油、茶籽油品质。

  实际上,中山大学早在80年代就已发挥学科优势为凤庆产业发展支招。1981年,全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参与了中国茶科所及云南省各地州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的“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征集”,抢救了一些濒临死亡的稀有珍贵资源,其中就有凤庆的琼英古茶。之后他的学生叶创兴教授也向凤庆茶科所提供可可茶枝条,现成为苗圃园中的一个种质基因,成为后续茶叶开发的一个宝贵资源。

 

  1981年,全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参与鉴定的琼英古茶。王克摄

 

  近些年,临沧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布局城市规划,大力推进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中缅通道,重塑中外交通要道的辉煌。“感谢中山大学的倾力相助,临沧人民有志气,一定不会辜负你们。”云南省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坚定地说。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625349/554707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