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人民日报客户端】5年穷县“摘帽”,中大扶贫“有招”!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作者:刘泰山 编辑:赵现廷 发布日期:2020-01-19 阅读量:

  中山大学按照中央部署,集中优势抓人才、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社会力量等六大领域帮扶,推动凤庆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69%降至2018年末的0.78%。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凤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前些时,家住云南省凤庆县的王大哥整天愁容满面:“妻子被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脱落,需送省城大医院做手术,但去省城要翻山越岭,花钱费时不说,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怎么办!”恰好此时,中山大学眼科医生进驻凤庆县人民医院的消息传来,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带着妻子赶往县人民医院。妻子实施了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很快康复出院。“这对我们家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感激!”王大哥回家之后,特地给中山眼科中心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自2013年开展定点帮扶以来,中山大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根据凤庆县的实际需要,集中优势抓人才、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社会力量等六大领域,综合施策,打“组合拳”,让凤庆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69%降至2018年末的0.78%。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凤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山里人住进大学“充电”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中山大学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注重增强凤庆县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当地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2019年9月6日,44名来自凤庆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来到广州,住进中山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充电”。从一号文件解读到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振兴,从领导力与领导艺术到基层突发事件的处理,他们系统学习了基层工作理论和实务。

  2013年至今,中大累计培训对口帮扶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23期1310人,还协助安排27名干部在大学、附属医院、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政府各部门挂职锻炼,边干边学,有效提高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与素质。

  来自凤庆县鲁史中学的10名中学生,通过中大研究生支教团发起的“第三届‘青翼计划’滇粤青少年文化交流行”活动,与中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大共派遣6届20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凤庆县鲁史镇鲁史中学开展支教活动。他们不负众望,所教班级学生在高考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为鲁史中学培养了第一位考进中山大学的学子。教学之余,支教团积极联系社会各界资源,设立“西部励志奖学金”,举办“博研励志班”,捐赠爱心眼镜,发起公益“途梦课堂”“漂流瓶计划”,开展“一对一”读书交流活动、“青翼计划”滇粤青少年文化交流行等,助推山区青少年放飞青春梦想。

  中大人远赴边疆扎根

  当许多凤庆少年从深山来到广州学习交流时,一批批中大人却从繁华都市风尘仆仆地远赴西南边陲,参与脱贫事业,给当地百姓带来新的资源、思路。

  去年中秋节前夕,中山大学第5位派驻凤庆县挂职副县长的王克每晚都加班,安排对接中山大学统一战线帮扶凤庆县系列活动。短短两天内,他组织中山大学中秋消费扶贫货款移交仪式、中山大学出版社捐书仪式、中山大学移动党校捐赠仪式、唯品会捐赠助学金仪式以及在凤庆县人民医院组织免费义诊活动。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蓝澍德担任凤庆县红塘村驻村第一书记两个月,已经晒得黝黑黝黑,脱去了一身书生气。一年之后,红塘村大摆田完小的教学设施全面提升,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底,临沧市批准红塘村脱贫出列,但蓝澍德仍感觉身上责任沉甸甸,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梳理红塘村产业优势,与村干部一道规划建设现代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拓宽红塘村致富之路。

  2019年,中山大学派出6名医生长驻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帮扶,许多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中大附属肿瘤医院邢蔚医生带领凤庆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同事,完成了当地首例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下的肾切除术、首例骨科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术前神经阻滞留管镇痛、首例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腹膜透析置管术。短短几个月,中山眼科中心的李永浩医生和当地医院同事完成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近50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蔡华雄医生开展了“橡皮障隔离技术”“热牙胶充填术”等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曹务腾医生在临沧市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恶性肿瘤影像分期。

  2019年11月12日,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项目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启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捐赠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凤庆县属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很多肿瘤患者得不到早诊早治失去了手术机会。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模式,通过“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家庭”综合防治肿瘤,重点筛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伴有Hp感染、胃癌家族史、进食腌制或煎炸食物等具有风险因素的人群,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治疗,减轻凤庆县卫生经济负担,并为我国胃癌乃至其他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

  目前,中山大学8家附属医院来过凤庆县开展针对性帮扶工作(其中附属第七医院是定点帮扶凤庆县人民医院),已对凤庆县人民医院所有学科进行了全覆盖,建立了消化医学中心暨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临床中心,先后举行“临床科研能力提高和转化医学前沿进展培训班”“临床师资教学能力培训班”等教学阵地,每年可培训凤庆医生1500人次,还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常态化。最近,凤庆县人民医院在云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成绩排名第一,出院人数实现了倍增,因病致贫人数减少了近9成。

  中大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说:“我们要让中大医科的文化在这里扎根,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家队伍。通过3年的全方位、持续性对口帮扶,把凤庆县人民医院建成县域医疗中心。”

  相隔2000公里同上一门课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建辉老师退休后,没有跟随儿子到美国居住,而是接受学校的推荐,到凤庆一中驻点支教。他的课堂很有特点,经常采用学生自由演讲、课题演讲、小组讨论、知识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喜欢上写作,而李老师写下了12万多字教学日记和3万多字听课笔记。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老师崔莉喜欢就地取材,茶马古道、澜沧江、滇红茶等身边的元素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倍感亲切,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崔老师还向红塘村小学捐赠5000元,奖励优秀师生。一同到凤庆任教的还有熊银元、刘敬莲老师。

  “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关键举措是教育,我们要发挥优势,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入到凤庆县,这既有面上长期的基础教育投入,也有各类教育要素的定期支持。”王克说。在中山大学支持下,一批批的师生参与到凤庆的教育事业中,他们在凤庆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思源计划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持续性开展学生实践、常态化心理咨询辅导、中小学骨干教师跟班培训。中山大学投入52万元援建了远程教育课室,附属中学与凤庆县第三中学跨越近2000公里可同上一门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迄今,中山大学已整合校友和社会资源提供捐赠超过1500万元善款,用于凤庆县建设中小学、购买医疗设备、危房改造等,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自开展定点帮扶以来,中山大学已累计录取临沧籍学生62名,凤庆籍学生20名,为临沧、凤庆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人才。

  用一流学科带旺产业

  80年前,日寇侵犯华南,中山大学4000师生从广州一路西迁,时间从1939年3月延续到1940年8月,最终在云南澄江复课。80年后,中山大学各二级单位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优势,组织一批又一批中大师生,以所学所长投入云南扶贫开发事业中,续写中山大学与云南的情缘。他们秉承中大人的家国情怀,在周末、寒暑假里辗转在广州与云南之间,千里迢迢,却干劲十足。

  凤庆县是核桃大县,但缺少精深加工业。2019年初,中大药学院葛发欢教授与凤庆县一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核桃油、茶叶籽油生产线正式投产,所采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国内领先的食用油绿色生产技术,极大提高了凤庆县核桃油、茶籽油品质。

  2019年10月底,中山大学在云南省凤庆县召开植物资源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邀请多家高校专家共同为凤庆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葛发欢教授牵头邀请10位教授进行了专题报告。出席本次高峰论坛的教育部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李平表示,此次高峰论坛探索了一种高校合力扶贫的新思路,搭建了一个凝聚多方力量的重要平台,也是谋划高校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先手棋和有益尝试。

  暑假期间,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程瑜教授和夏循祥副教授带领2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分别赴凤庆鲁史古镇、郭大寨乡团山村,开展人类学田野实习活动。其中,郭大寨乡团山村的田野调研已连续开展3年,围绕少数民族俐侎人群文化研究已累计形成超过100万字的素材。他们还确定、培训非遗传承人,出版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保护民族文化,活化传统村落,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开拓新路径。

  自2013年以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队为凤庆县编制了《凤庆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凤庆县陈家窝河旅游区概念规划》《百里长湖旅游区概念规划》《古墨旅游区概念规划》等系列规划。去年暑期,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还专门回访凤庆县,实地考察安石村、青龙桥、滇红老厂、鲁史古镇、新漭街渡大桥和古墨村等重要旅游资源点,为凤庆县旅游发展把脉。

  中山大学2019年还投入2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旅游直播。“这几年景区内游客增多,我和老公开了食宿店,可以照护家人又可以赚钱,每年有7、8万收入。”古墨村民李永树在村内建民宿,卖香菇、木耳等特产,对未来有了新期待。

  齐心拓宽脱贫之路

  除了定点帮扶凤庆县之外,中山大学还参与援疆援藏、对口帮扶“三区三州”和粤北山区等工作。2019年,中山大学帮扶的广东连州柯木湾村已脱贫。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在广东化州种植橘红,带动粤西山区60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中山大学派出的18支国家医疗队,40多个专科的200多名专家,在西藏、新疆、江西、贵州、云南、陕西等20多个地区留下了敬业奉献的身影。

  中大全方位帮扶,将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带动该医院综合实力从在全国地区医院综合排名351位上升到278位。中大校友还捐资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建设1万亩防风固沙示范林。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医疗队连续4年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仲巴高原,将仲巴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二级乙等医院,推动“两降一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住院分娩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扬。

  中大还发挥校友企业力量,加入扶贫队伍。校友企业——广州燕语食品有限公司是临沧市重点引进企业之一。公司免费向临沧茶农发放160万棵原生种优质茶苗,在当地建设近2000亩茶山基地,推动临沧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水平。该企业还在临沧地区发起公益慈善项目——“茶山童画”,让山区小朋友的画随着茶饼走出大山,全部所得作为教育帮扶基金,目前已累计筹款30万元。

  中山大学引导和推动受扶地电商发展,发动校友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直接购买凤庆县农特产品1034万元。去年中秋节前,凤庆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小伙子们把一箱箱凤庆农特产品送到中山大学教职工手上。这两年,凤庆县已经建立起“中心+合作社+贫困户”“中心+站点+贫困户”“中心+传统企业+贫困户”的助贫模式,全县建立了100多个电商便民站点,当地的茶叶、土豆、板栗等销往全国,给农民带来实惠。正如一位贫困户在感谢信里所言:“一路同行,感恩有你。”这是当地群众对中山大学帮扶工作的最佳评价。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053600/494760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