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援助一地,就要在当地留下一支强大的医疗团队。作为医疗“国家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组团式”帮扶、柔性帮扶等方式对凤庆进行“输血+造血”式帮扶,通过蒋小云主任、巴宏军医生、张军医生等儿科团队坚持不懈的久久为功,为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切实提升了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
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 注入儿科发展新活力
人物简介:蒋小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2018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凤庆县人民医院签订蒋小云专家团队工作站合作共建协议,并建立“蒋小云专家团队工作站”。 结合县域内儿童肾病高发情况和蒋教授个人自身优势,发展儿童肾病风湿亚专科,努力打造凤庆儿科在肾病风湿专科方面的优势。
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专家团队工作站”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建站(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订阅号)
2020年5月30日至6月5日,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教授携其专家团队进驻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在前期帮扶过程中,蒋小云了解到医院在创建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过程中缺乏设备,她积极联系爱心企业通过凤庆县红十字会无偿捐赠价值18.6万元仪器设备一批。本次持续帮扶,工作站专家团队蒋小云教授、李晓瑜副教授、刘晓红护士长共同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帮扶,针对科室转院的重点病种进行培训,结合科室人员结构,通过实地授课、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以重点培养、单独带教等方式,提升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熟练应用临床诊疗指南,带动提升其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义诊、线上会议促进凤庆人民医院儿科在儿科界的交流,担当好助推健康扶贫的桥梁纽带,变“输血为造血”,带动提升县人民医院儿科的医疗水平。
2020年,蒋小云专家团队到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帮扶,并联系爱心企业通过凤庆县红十字会无偿捐赠价值18.6万仪器设备一批(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订阅号)
蒋小云教授带教查房(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县域内儿科医生的新生儿复苏技能,提高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新生儿远期预后,降低区域内新生儿死亡率,2021年在蒋小云等教授们和县医院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成功在凤庆县人民医院举办了县级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班,共有县域内产儿麻医护50余人参会。从新生儿复苏的理论到复苏技能分步演示,到“羊水III度浊”案例抢救演示,到最后每个参会的产儿麻医护都顺利通过考核,虽然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是对于新生儿复苏技能,这关系一生的生命最初10分钟的操作,参与培训的医护最后终于有底气说:我以后可以胜任抢救新生儿的任务了。
精准帮扶 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
人物简介:巴宏军,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心儿科主治医师,2021年3月至5月进驻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定点帮扶。
凤庆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海为巴宏军(右)颁发荣誉证书及感谢状(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
出发前,巴宏军对凤庆县医院儿科的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全县10万名儿童仅有儿科执业资格医师不足10人,且主要集中在县人民医院,全县的儿童危急重症均集中在县医院,然而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儿科病人转诊到临沧和昆明的数量较多,遗憾的是因交通问题,部分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所以作为首批援助的儿科医生,巴宏军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尽己所能为当地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巴宏军抵达凤庆县人民医院后,担任儿科挂职主任职务,在原科室主任协助下,全面指导科室工作。帮扶期间,巴宏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主动投入到医疗教学、技术帮扶工作中,参与临床一线进行带教查房、组织各种操作示范,参加危重患儿的抢救和疑难病例的讨论,每周出专家门诊。除了参与科室日常工作外,平日对年轻医生手把手带教,帮助年轻医生在有限的药物和检查手段下尽量提供给患儿及家属都满意的诊疗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与科室医生相互探讨临床工作经验,耐心地解答各种疑问,更新科室理念,针对特殊病例制定符合县域本土的诊疗规范,以PPT讲义、现场教学形式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科室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他指导新生儿医护团队成功完成县域内首例出生体重只有1200g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保障了患儿静脉营养的供给,填补了凤庆县人民医院乃至凤庆县早产儿脐静脉置管的技术空白,规范了各种应急重症急救流程、诊疗思路,提升了医疗质量。
巴宏军针对特殊病例制定符合县域本土的诊疗规范,以现场教学形式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短短3个月的帮扶工作中,巴宏军主治医师和当地儿科医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有问必答、有事必帮。虽然帮扶工作结束了,但建立起的桥梁没有中断,帮扶工作结束后他仍对当地儿科医生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帮扶医院的医生,全方位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医疗帮扶是一场暖心的考验
人物简介:张军,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治医师,2021年6月至8月,在云南省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定点帮扶。
医疗帮扶不断线,帮扶工作紧相连。2021年6月,在张军成为凤庆医院儿科“编外全职医生”的第一周,她全面仔细地调研了普儿门诊、普儿病区的病种和诊治情况,以及新生儿复苏中和新生儿抢救措施存在的不足,制定了帮扶的重点和计划。从早交班开始,改变了以前低效的交班模式。在每天在交完班后,开展对常见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腹泻病、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常见病的指南、共识学习,并建立了有当地特色的诊疗常规,留底置入文件夹,便于每次翻阅再学习。而对于罕见病的辨识,则是抓重点,找突破口,例如恙虫病的“焦痂”,川崎病球结膜充血的“反日征”,腺病毒感染的“反复高热+抗生素无效”,伤寒的“相对缓脉”等。同时梳理各种疑难症状的诊疗流程图,便于医生们按图索骥,快速找到病因,采取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全面提高医生们对于常见病的规范诊疗能力和罕见病的辨识能力。
在县级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班上,张军为现场学员讲述复苏流程(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订阅号)
张军发现这里的医生绝大多数不会新生儿气管插管,且对复苏流程不熟悉。因此,她每周组织医护人员,利用新生儿复苏模型,练习临床常见案例,例如早产儿、胎心慢足月儿、羊水浊的足月儿、母亲子痫的新生儿等,练习正压通气、气管插管、心脏按压这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新生儿复苏流程。有些护士对于按压节奏掌握不好,张军专门下载节拍器,让他们按照节拍器的节奏来练习,鼓励他们反复多次练习,找到节奏感和手感。张军还拍摄了新生儿复苏操作视频,便于大家反复观看,反复练习,提高技能。
另外,张军还组织了医生、护士的新生儿复苏案例考核。医生的考核案例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羊水III度浊,胎心慢”的案例,让医生们反复多次练习,从而在上台抢救的那一刹那,有条不紊,实施高效复苏,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减少复苏后器官功能损伤。而护士们的考核案例是“奶液呛入致窒息”的案例,从清理气道到气管插管、心脏按压,让护士们也增加复苏经验和技能,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到心中有数,抢救有底气。经过2个多月的强化培训,所有医务人员的新生儿复苏考核均通过。目前已有4名医生可以独立在真人新生儿实施气管插管,争取到了新生儿复苏的白金时间,大大提高了新生儿复苏时效性和成功率。
张军携凤医同仁,给该患儿行脐静脉置管术(来源:凤庆县人民医院订阅号)
张军刚到医院的第一周,就碰到了足月新生儿肺出血、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大抢救。她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抢救,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调高呼吸机参数维持氧合,申请输血,扩容、补碱,上多巴胺,再开通一条静脉通道……当病人稍微稳定下来时,已经是凌晨1点,大家都忙得满头大汗。此刻万籁俱寂,只有病房监护仪“嘀嘀嘀”的声音,还有呼吸机送气的声音。可是,病人的抢救还未结束,张军带着儿科医生们,接下来又给这个孩子行脐静脉置管,开通了这条深静脉通道等于开通了生命线,这样,所有的药物就不再愁没有通路进入了。在第三天,终于这个孩子肺部的活动性出血停止了,考虑到气管内分泌物多了,肺部的X线提示肺部渗出,炎症指标CRP、PCT也高,且呼吸机参数还是很高,为了减少肺部损伤,给患儿上了高频震荡通气,渐渐孩子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最终,这个孩子在张军的指导下,在所有医务人员的通力配合下,在住院3周后顺利出院,没有任何肺部、脑袋的后遗症,这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在出院时,孩子父母拉着张军医生的手,泣不成声,他们说:“是您给了我们孩子第二次生命,是您给了我们家庭希望,是您给我们凤庆县儿童带来希望,感谢有您!”
成功救治的新生儿父母在复诊时为张军送来锦旗(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短短三个月,张军将凤庆县普儿、新生儿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流程都进行了规范,反复对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培训及考核,目前新生儿复苏抢救成功率达到100%,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急危重症的救治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针对科室新开展的性早熟与矮小症的治疗进行了更细致的讲解与指导,使科室对该病症的了解更为透彻、诊疗更为规范。她所带来的理念和医疗技术为儿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切实提高了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诊疗水平。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