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李郇教授团队助力凤庆红塘村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15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潘沐哲、陈金凤、黄耀福)3月25日至3月30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郇教授团队的陈婷婷、梁育填、郎嵬等一行10名师生赴云南省凤庆县洪塘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工作。


用双脚丈量这片大山

红塘村是凤庆县政府所在地凤山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红木村、桃树坡村、茅草坝村、大围龙村四个自然村。团队希望通过在红塘村设立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点,带动村民的积极性,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村头巷尾做起,激发村民改造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6天10人,用脚步丈量凤庆县6乡镇11村,绕过数不清的山湾湾,这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郇教授团队在凤庆进行的第三次调研。

此前,团队对红塘村已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研,对“房前屋后”改造、村头巷尾节点打造进行了选点以及做好了多个设计方案。此行前往红塘村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共同缔造工作,与“房前屋后”改造与村头巷尾节点打造的相关村民以及村委沟通讨论落实改造意愿与设计愿景。

点:入户访谈,以共同缔造打造红塘村示范点

李郇教授团队与红塘村村委调研座谈(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3月26日,调研小组对红塘村“房前屋后”六个选点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入户访谈,通过眼睛看、笔纸画、相机拍、村民聊的方式,充分了解选点房前屋后的实际情况、村民的改造意愿及愿景,以及与村民沟通调整事先做好的设计方案。

村民张大姐家房前这块三角地主要种植季节性蔬菜以及玉米,满足自家日常食用所需。对于围栏,她就希望能够保护蔬菜不被邻居家的走地鸡所啄食。

左:张大姐家三角地改造前  右:与张大姐一家访谈(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张大姐家“房前屋后”三角地改造后的初步效果图(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为了打造示范节点,调研小组通过与村委、村民代表沟通讨论、实地考察,进行节点设计的修改与完善。在活动中心(即共同缔造工作坊驻地)节点处,通过改造入口景观,设计小文体园,绿色空间种植蔬菜、茶树的设计来提升活动中心的景观与功能。

在王大哥家的茶园,王大哥给调研团队讲述他家古茶园的历史和对这片茶园未来开发设计的愿景:这片古茶园在他爷爷的爷爷那辈便种下了,在他父亲的坚持下保留了这一小片茶园,现在就成了极具价值的古茶树集中保护点。未来,他希望围绕茶园中的古茶树,规划出一条参观游览路线,方便游客和茶商参观。

左:与王大哥讨论茶园设计  右:王大哥家茶园鸟瞰图(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线:与乡镇座谈,为凤庆乡村振兴理清发展主线

3月28日,李郇教授团队与凤庆县各乡镇的乡村振兴负责人进行调研座谈,围绕各乡镇在产业发展、医疗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与思考。

团队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在脱贫县内乡镇、村庄之间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要抓住凤庆以小农户为核心的茶叶产业特征,提高小农户的收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方面,团队发现凤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水平滞后,特别是远程教育体系和发展水平跟不上。在中大支教团对鲁史中学支教14年的基础上,如何把支教体系跟远程教育体系结合起来,通过支教团推动远程教育改革是今后可以探索的方向。在乡村振兴方面,目前制约凤庆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可达性。结合当前调研情况和凤庆的地形地貌,要实现县域层面的空间联系十分困难,要打通空间的障碍因素,关键要把握两个切入点:一是加强村庄与乡镇重要节点的联系作用,发挥乡镇的服务作用;二是要发挥物联网和数字孪生作用,把凤庆的历史、文化、旅游、茶叶等优势资源与新兴技术和方法相结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面:实地调研,中部片区及江北片区

团队成员前往凤庆县的中部片区和江北片区的6个乡镇开展调研,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医疗教育供给、农民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到了凤庆县乡村振兴的优势与其所面临的困境。

在小湾镇,队员们在惊讶于锦秀村3200多年的“锦秀茶尊”古茶树的同时,详细了解了当地农民围绕茶叶种植的生产生活情况,也看到了当地种植古树茶和有机茶的巨大潜力。

在诗礼乡,队员们领略了孔兴村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品味了清华村“小桥流水人家”的慵懒恬静,但也切身感受到了交通不便对于当地优质资源开发的制约。

在新华乡,队员们感受到了山区少数民族的淳朴,在感叹苗族传统刺绣技艺美轮美奂的同时,也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亟待传承振兴。

在鲁史镇,队员们学习了其作为滇西茶马古道重镇的悠久历史,考察了河边村“石头房子”的独具一格,也在和中山大学鲁史中学支教团的交流中了解到了当地乡镇师资力量不强、远程教育开展困难等教育难题。

调研小结

6天10人,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凤庆县6乡镇11村,在这片土地留下汗水和足迹,也把凤庆的山、水、建筑、人与美食的美好留在心间。

鲁史镇沿河村(中国传统村落)俯瞰(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诗礼乡古墨村俯瞰(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新华乡紫薇村新建安置点苗族农户代表(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用双脚丈量这片大山,用真情投入乡村振兴。在凤庆的这些日子里,李郇教授团队白天翻山越岭、马不停蹄辗转多点开展实地调研与入户访谈,中午抓紧工作间隙就在村委会和村民们一起吃大锅饭,晚上赶回驻地后,也顾不上一天的劳累连夜召集各小组汇报交流调研情况,在头脑风暴中激发出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享受到研究和思考的愉悦。

团队师生白天开展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团队师生连夜开会汇报交流调研心得(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在奔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凤庆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每一次到凤庆,都是对凤庆的再认识,这是李郇教授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切身感受。随着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凤庆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日渐清晰,相信通过“中大地理人”的专业和努力,凤庆县的乡村振兴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凤庆县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稿终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岳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