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光明日报客户端】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天琴二号预计2025发射,将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0-05-27 作者: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黄艳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0-05-28 阅读量:

       5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接受媒体连线采访时透露,天琴二号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前后发射,届时将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罗俊院士接受记者采访介绍,面向我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天琴计划”已进入第三阶段任务,即发射“天琴二号”卫星编队,该卫星编队直接瞄准我国下一代重力卫星。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重力委员会”执行常委、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钟敏研究员说,重力卫星是地球近地轨道卫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卫星。第一代重力卫星星间测距采用微波测距技术,而下一代重力卫星星间距则采用激光干涉测距技术。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重力卫星,而第一代重力卫星预计将于明年才发射。2002年以来美德联合发射重力卫星系列,对全球气候异常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天琴计划会跟重力卫星相关呢?欧洲LISA计划科学家、德国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教授Gerhard Heinzel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高新技术具有很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测量全球重力场就是其中重要一个,它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很多未来问题。”

       “全球质量分布不均且不断变化,重力卫星可以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测量地球上质量随时间和空间的细微变化,进而观测到全球气候异常带来的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地下水变化、洪水旱灾等问题,帮助人类应对全球异常变化的挑战。”Gerhard Heinzel说。

       罗俊介绍说,作为基础研究的天琴计划,具有“沿途下蛋”的科学产出特点,其中一个产出就是下一代重力卫星技术,天琴二号成功将大幅提升我国应对多种灾害天气在内的全球气候异常的能力。

       另据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介绍,天琴一号的成功已经为天琴二号打下坚实技术基础,且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独特优势,逐渐形成围绕重力卫星的人才团队和人才培养体系。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ffea9472f5dd4b5f98dac37cefdeeaf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