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不是‘大火炒菜’,很快就能完成;更像煲汤,需要长时间积累沉淀。”日前,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深表赞同。他主持的“天琴计划”,为探测引力波30多年磨一剑,去年底成功进入太空试验阶段。
日前,罗俊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他计划建议加大支持基础研究的力度,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天琴计划”太空试验顺利推进
南方日报:2019年年底,“天琴一号”顺利升空,空间引力波探测进入太空试验阶段。目前又有哪些最新进展?
罗俊:“天琴计划”正按照“0123”的路线图分步实施。
“0”是指发展激光地月测距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实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实现地月激光精确测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3个成功测得全部5个反射镜的国家。
“1”是利用单颗卫星在空间建立高精度惯性基准。“天琴一号”已于2019年12月20日顺利升空,无拖曳控制技术等六大技术全部通过在轨验证,且每项数据都优于任务指标,是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南方日报:发射第二颗卫星现在有时间表了吗?
罗俊:这就是正在稳步推进的“2”计划,利用两颗卫星在空间检验长距离星间激光测距技术。“天琴二号”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在约400公里轨道高度上对地球重力场进行高精度测绘。
“3”是指2035年前后,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在太空中建成一个探测引力波的天文台——“天琴”。
基础研究像煲汤
需长期积累沉淀
南方日报:近日,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您认为应当如何推动基础研究发展?
罗俊:可以说,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做不好,就像在生物链的底层、产业链的低端。
基础研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厚积薄发。所以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将重点关注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与支持的问题,这将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南方日报:您和团队30多年来始终钻研引力波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罗俊:一辈子做基础研究是个人志趣,但基础研究更应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牵引。
指导学生选题时,我鼓励他们找难度高的、题目大的、时间长的、需要团队合作的,最好是十年八年做不完,因为这样的基础研究意义更加重大。这些题目不是“大火炒菜”,很快就能完成;而是像煲汤,需要更长时间积累沉淀。
建议医疗卫生总投入
与GDP挂钩
南方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大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数量是全省高校最多的,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罗俊: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担当。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写下请战书,主动申请上抗疫前线,最终中大先后选派512名精锐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是派出医护人员最多的广东高校。在广东,中大多家附属医院是定点救治医院,发热门诊对全社会开放。这些体现了政治站位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大人的精气神。
南方日报:疫情也是一场大考,您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思考,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关注什么话题?
罗俊:我计划建议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总投入,像对教育投入一样与GDP挂钩,让医疗卫生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正向关系。
这笔钱要优化投入机制,要花出效率和效果。一是要加大公立医院建设,破除对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束缚,明确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专项投入机制;二是要加大复合型、急需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医护人员队伍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国家战略储备,以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5/22/content_7884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