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致敬教师】虚拟仿真!中大这个团队开拓了独特的教学模式

稿件来源: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作者: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9-10 阅读量:

  编者按: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他们坚守学术良知,著书立说、守正创新……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老师”!老师将知识传授给我们,用行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人格滋养我们的心灵。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为集中展示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进展成效,展现我校广大教师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我们推出“致敬教师”系列报道,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9年4月,光华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学团队在韦曦教授的带领下,荣获中山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奖项目“牙体牙髓病学本科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显微’课程建设与成效”展示了学科新颖独特的教学亮点。

  

  作为科主任、医学教授、知名专家,在23年的工作经历中,韦曦从不松懈,总是积极思考如何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长期的点滴积累造就了她的“多重角色”。韦曦本科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入职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疗中心,一年后便成为香港大学口腔医学中国奖学金的唯一获得者。她于1998年赴香港大学牙学院深造,接受保存齿科专科培训,接触国际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追踪学习国际接轨的口腔诊疗理念、技术和教学模式,2000年以优异表现获得香港大学保存齿科临床硕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完成系统的国际化专科医师培训的牙体牙髓病学医生。带着“医、教、研”的崭新思维与视野,她毅然投入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干劲十足。

 

  

  韦㬢教授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实践性极强。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接触患者前,一般会经历两年多的“临床前实习”。传统的临床前实验教学采用单一的口腔仿真头模系统训练,操作所用的仿真牙结构单一、手感失真,且使用成本高,学生练习机会有限;离体牙收集途径有限,涉及环保问题;基于离体牙完成的操作缺乏客观高效的评分标准,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敏锐的韦曦很早就意识到这些不足,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学生从临床前到临床实习的过渡链脱节问题。

  

  “立足问题,放眼世界”,光华口腔医学院将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虚拟仿真”领域。2009年起,学院先后派出韦曦等5人次赴荷兰阿姆斯特丹牙科学术中心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观摩实训。2016年,学院获评广东省口腔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程斌教授负责的“活髓切断术虚拟仿真实验”获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实验中心在国内率先引入Simodont口腔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开启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该系统集“视、听、触”为一体,大幅度增强操作手感真实度,提供虚拟环境中实践练习的治疗操作模块和临床接诊模块,对操作结果进行客观统一的评价,保证教学监督与指导的一致性和有效率。随后的回顾发现,应用虚拟仿真系统教学组学生的操作评分较传统组更高;问卷结果表明其安全性好,可反复练习,培养操作手感,学生也高度认同。同时,在本科生中开展虚拟仿真系统临床接诊医患沟通教学后,实习期间因医患沟通引起的医疗纠纷数明显下降。

  

  在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同时,韦曦产生了“核心教学团队建立与发展”的想法,从教20余年的教学副主任麦穗教授积极支持这一方案,迅速组织时任实验室带教老师权晶晶、龚启梅、张文以及教辅郭敏护士长等优秀青年骨干组成团队,为临床前教学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力量和人才保证。

  

  韦曦教学团队敢于创新,根据实际教学所需,将“虚拟仿真”这一新概念、新设备投入教学实践中,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升技能训练的成效,为临床前实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训练手段。

 

  

  韦㬢教授指导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践操作

  

  二、研精覃思,高掌远跖

  

  作为临床一线专家和牙体牙髓病科主任,韦曦参与创建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牙体牙髓病科,并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根管治疗。2003年,韦曦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我国第一篇显微牙髓治疗论著。随后,口腔手术显微镜在医院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牙体牙髓病科全体医生都能熟练掌握这项技术。2012年教学核心团队中的韦曦、麦穗等7人次赴显微牙髓治疗发源地美国宾大进行交流培训。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韦曦在显微牙髓治疗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是我国显微根管治疗首席指导专家之一。

  

  小小的患牙里有着更细微的结构和病变,口腔手术显微镜在牙体牙髓疾病诊疗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在热爱专业的韦曦眼中,显微镜下的髓腔更是有一种“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的意境。如何让刚开始学习牙体牙髓病学的学生们也领略到这种美呢?韦曦教授想到了把口腔显微镜引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在放大、直观方面无可替代的功能。而且,将显微镜回归并引入教学更是贴近临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2013年,口腔手术显微镜正式被应用于我校本科生临床前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室培训阶段即可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NetVideo数字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和Everest Scan教学实习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学院继续引进了Micro 3D显微影像系统等,韦曦带领口腔内科学教研室的老师们自主研制显微根尖手术教学模具,逐渐形成了自主性、交互性和可扩展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Micro 3D显微影像系统实现直观呈现教学信息、扩大教学视野和实时图像传输,使学生同步观看教师操作细节,促进教学互动,为牙体牙髓实验课的根管治疗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教研团队选取2013年本科实习生开展显微牙髓治疗教学的先期论证发现,学生处理复杂根管病例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均显著提高。

  

  得益于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显微教学模式的设备和资源迅速到位,韦曦等多名潜心笃志钻研显微技术的教授也为搭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课程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在导师凌均棨教授的带领下,韦曦等骨干教师参与并完成了多项教材和指南的编写,包括国内首部《牙体牙髓病学临床前培训教程》和《显微牙髓治疗学》专著,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以及口腔医学本科生“十三五”规划教材纸数融合版《牙体牙髓病学》等,促进显微治疗的规范化教学和推广应用,补充和丰富牙体牙髓病学实践课程的教材资料和参考用书,上述教材和指南在国内口腔高等院校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步录制的虚拟仿真和显微治疗操作视频,作为线上课程资源,被本学科骨干教师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学和学术讲座,提升了我校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口腔临床医生已普遍使用口腔手术显微镜进行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我们的临床前实践和实习教学不仅不曾落后,而且在实践方面领先。韦曦带领的教研团队追踪前沿动态,在紧密契合临床诊疗现状、完善现有实验课程体系上功不可没。

 

  

  韦㬢教授进行显微牙髄治疗教学

  

  三、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韦曦在她丰富多彩的求学生涯中得到了名校的熏陶、名师的教导。在从业的二十余年,她又将自己的专业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以自己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作为医者每天都要奋斗在忙碌的临床一线,韦曦仍坚持每周安排1至2天临床带教学生,从接诊、检查、诊断、治疗乃至病历书写都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和训练,不断规范和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她从不觉得自己的工作负担加重了,反而认为这有助于她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促进牙体牙髓病科教学基地良性建设,不负学院、学校以及社会赋予的光华牙体牙髓病科人才输出的重任和期望。

  

  扎根中国大地,结合国际视野,韦曦从一线医疗与科研工作中汲取经验,推动口腔医学教学,厚积薄发,硕果累累。从业二十载,她都在关注教学工作,锐意进取,带领教学团队解决学生最切实的学习问题,启动崭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虚拟-仿真-显微”创新牙体牙髓病学课程体系。同时,带领科室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促进卓越人才的培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神圣的教学责任感牢牢地植根于韦曦和她的教学团队,相信光华牙体牙髓病科的教学必定持续向前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医生!

 

  

  成果教学团队与学生合影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