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引发持续热议!近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重大课题组召开《纲要》专家解读座谈会。中大多位教授对《纲要》的亮点、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解读。
A
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湾区应成为新兴产业的试验田和培育地
“对于大湾区而言,第二个科学的春天来了!千年大计,发展科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千年大计的核心。”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大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大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认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更加具体的阐释和要求。
李善民认为,建设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必须要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创新性引领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依靠新产业、新动能、新机制。应该成为新兴产业的试验田和培育地,成为新时代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主阵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李善民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他认为,首先必须逐步消除大湾区内部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比如职业资格互认,医疗养老,个人税收政策等问题;二是破除科技创新资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科研设备与耗材、数据流动问题。此外,还必须优化政策环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技术移民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
B
谈大湾区空间结构
大湾区是多中心、多层级、多功能形成的网络体系
如果从空间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区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大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李立勋从“空间”的角度解析了他对《纲要》的看法。
李立勋认为,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即创新型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生态的区域。李立勋总结大湾区的空间组织特征为“多中心、多层级、多功能形成高度联系的网络体系。这种连接具有交通工具的物理基础,体制机制政策的支撑,也有社会文化的机制支撑”。他解释,多中心指既有行政区概念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又有大都市区概念的深港、广佛、珠澳三大极点;多层级涵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城镇、城乡融合;多功能方面,四大中心城市定位明确,各具特色;重要节点城市强调“特色鲜明、功能互补”。
空间发展趋势:东西两岸贯通 核心多元扩散
空间组织在进程中如何“运转”?李立勋用空间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他说,首先是极点带动,强化优化增长极,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其次是轴带支撑,即依托区域性交通干线为支撑形成的发展走廊,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城市间高效链接。“这几条重要‘走廊’包括,广深港澳的科技创新走廊,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创新走廊,以及沿海的滨海休闲旅游相关走廊。”他认为,从空间关系导向上,湾区的空间布局特性具有带动性、协同性、均衡性。最后,李立勋对未来湾区空间发展趋势做了8点初步研判,包括东西两岸贯通,核心多元扩散,西岸机遇明显,空间流动增强,跨地居住通勤,空间平台竞争,空间品质制胜。“特别是西岸地区拥有较为充裕的土地空间与人力资源,可以承载动能扩散。”
他认为,“湾区未来将不仅是生产要素、资本的流动,港人北上、广佛候鸟、深莞候鸟为代表的居住、休闲、工作、消费等都将在湾区流动,跨地同城生活模式将兴起,且从地方性宜居,走向区域性宜居。”
C
谈《纲要》的广度深度高度温度
《纲要》体现从产业升级到优质生活圈的“温度”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张光南则从广度、深度、高度、温度四个维度对《纲要》进行了解读。
张光南说,从《纲要》看到了从点到轴、从轴到面的空间布局,无一不体现着“广度”。“从关注中青年的就业政策、引才政策、支撑平台,到老年人的养老基地建设、养老服务合作以及民生综合项目,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覆盖面的‘广度’。”
从深度维度看,张光南认为,从《纲要》目录就可以看出,从空间布局、科创中心建设、基础设施联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形成一个逻辑构架,这体现了实现湾区建设发展的思维“深度”、策略“深度”。
张光南说,《纲要》从定位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彰显了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纲要》大篇幅都与‘惠民’相关,比如人文社区、休闲湾区、就业创业空间、健康湾区等,充分体现了‘从惠商到惠民’‘从产业升级到优质生活圈’的以人为重、以人为本的‘温度’”。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02/23/content_5013.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