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10月24日中午,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行政学工教辅党支部联合本科生党支部召开师生党员午餐会,主题为“热议十九大”。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古小红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会前,各支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全文,会上大家观看了十九大闭幕的直播新闻和对十九大代表的现场采访,并围绕十九大报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在认真听取了与会党员的发言后,古小红部长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并勉励青年师生党员要有提升自身能力的计划与想法,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学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和克服,培养更坚韧的毅力,自觉接受组织的约束、教育和引导。
与会党员发言摘编:
刘李云:党的十九大受到空前的国际关注,国际影响遍及全球,包括路透社、法新社、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世界主流媒体纷纷聚焦这一盛会。报名采访的外国记者和港澳台记者达到1818人,其中外国记者来自134个不同国家。很多国际主流媒体还用头版头条和滚动播出形式进行报道。国际主流媒体以更加理性、正面的态度点赞五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创造的辉煌成就,期待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推动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金冉:不忘初心,现在成了热词,甚至还有一首歌以此命名。但什么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其大意基本是“只有坚守本心和信念,才能德行圆满。” 现在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步提高,而在一步步往上走的过程中很容易不自觉地选择性忘记当时所坚持的信念,还有最初的理想。如何保持本心、不忘初心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却很有技术含量的话题。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让我们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饮水思源,继续前进。
李嘉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中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强可塑性的阶段,加之平时留意到一些消极的朋友圈以及微博新闻评论,让我更加感受到帮助学生“系好第一颗扣子”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朱璐: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十九大报告透露的民生新举措:如何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着力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相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民生新举措,一定会让我国人民逐渐感受到新时代的到来,切身体会到我们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肖娟兰: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作为一名党员和高校人事工作者,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自觉把法律知识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培养法律思维,提升法律素养,带头遵法守法用法,让法律成为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有力武器。
梁萍萍: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学院如何抓住建设“双一流”的机遇,搞好学院的学科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彪院长提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我院要继续发扬我院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这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议提到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希望在工作中为学校建设“双一流”的教学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助力,这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质量保障。
徐永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提“进京赶考”这个话题,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告诫全党同志: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还要继续。这是一场新起点上的新“赶考”,这场考试将决定党的生死存亡,并关系到民族的兴衰绝续!从十九大的报告中,我可以看出,党中央将继续提高全党同志的时代感与紧迫感,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完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使命。
吴长征:十九大报告指导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这种对社会总体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是新时期党中央制定治国理政方略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是明确目标,制定方略。报告把伟大复兴的目标再次进行了分解,让思路更清晰,让目标更具有执行性。报告既有宏观的战略,也有具体的措施,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方略。再次是坚定信念,直面挑战。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直面挑战,找准短板,攻克难点和瓶颈,才能行稳致远。
谭志城(本科生党支部):从一大的默默无闻,到十九大的举世瞩目,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弱小走向富强,一次次的党代会中,在历史上留下记忆的是一代代领导人留下的金句。如今,带领中国逐渐走向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又一次齐聚北京,“五大议题”、“一带一路”,一个个划时代的概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力量。
郑楠涛(本科生支部):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57次“心”字,我们要“不忘初心,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一轮党章的修改,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两个百年”目标是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掷地有声的承诺,监察体制的改革继续向人民交出反腐的优异答卷,“一带一路”是国家间共享的优美诗篇。
古小红: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大成就、大方略和大气魄。大成就是指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有更重要的意义;大方略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大气魄是指十九大报告中展望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绝不称霸”,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宏大视野与博大胸怀,也体现了世界大同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中山大学提出“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要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广阔的胸怀和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每个党员都应该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和增强本领,在实现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中和党组织共同成长,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