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17秋季工作会议】如何中国,怎样世界?

稿件来源:中文系(珠海) 作者:朱崇科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7-09-15 阅读量:

        罗俊校长的大会发言立意高远、格局宏阔,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的关键词“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更是含义繁复、逻辑严整。在我看来,二者之间也有深刻的辩证、张力十足。
        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打造,也可以对二者的深切关联进行例证或补充。毫无疑问,中文系(珠海)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中文系建制。其中的“中国”显然在除了强调社会主义特色大学以外,更具有立足本土以及中国性的双重含义。
        我们一方面必须遵循规定动作,比如强调着力上好中文系常见的基础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文字、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打磨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概论;以及为了减少传统文学史课程的弊端而架设了核心“脸谱”课程:中国古代经典细读、现当代经典细读、西方经典细读等。
        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人才的学科特长培育,毕竟,我们要和南校园既有的中文系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格局。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如下特色课程:华文文学专题(台港、东南亚、欧美华文文学等,国际视野与区域情怀);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兴趣培养和进阶培训,助益有写作兴趣的好苗子);诗词写作、书法、文学批评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其背后就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国际化、现代化和跨学科的人文关怀。
        举例而言,华文文学及其背后的华人文化变异既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交流有很大交叠,同时它也具有世界眼光,因此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易言之,通过华人文学这种载体,我们可以探勘华人如何成了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地带”(contact zone),借此我们可以动态调整,左右逢源,从而坚定走向更大的世界。类似的,我们将要精心打造的华文文学研究大平台也有其社会效益:大而言之,既有其因应现实层面的“一带一路”文化层面的探索与表述能力,同时又可以反观/反哺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借此实现中国/海外,现实/社会效益的共赢。
        同样,我们也要进行文化经典比较以及文化输出工作。未来将要大力发展的古典学术平台,也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平台,它着力研究先秦以前的文化元典,可以从考古、出土文献、文学、历史、文字学等视角考察此一时期的经典及其现代转换,同时它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平台,因为它也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重释问题,借此可以实现早期中西方经典的对话、互补与可能文化混融。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我们要培养此一方向的博士,不只是向国内,也向国际学界输送有特色的高学历人才。易言之,做好了中国元典研究,貌似是中国的,其实也是世界的;而经由世界眼光以及同时期经典比照途径,重新观照中国,本身也可能生产新的中国性和世界性。
        整体而言,中文系(珠海)在学科建设方面有“立潮头”和“走出去”的勇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建立“华文文学”研究大平台和中西方文学经典比较研究平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方面,坚持要“入主流”,重视传统文化经典(尤其先秦典籍)的研读与现代阐发;做到既坚持古典,也发展现代特色。
        是的,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厚重而不失现代,传承而又有独具特色,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眼光的中文系。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