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青年学子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各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责任,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记者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成飞进行了专访。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成飞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岗位的,工作以来最大的体会与感受是什么?
沈成飞(以下简称“沈”):我2007年从中大历史学系毕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至今年刚好十年。
上了这十年的课,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程中,因为这些课程不是封闭的,也不仅仅涉及理论本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东来中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涵括了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发展等诸多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做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要回应的也是比较大而宏观、有解释力的基本问题,以及近代中国发展规律性的问题,其背后有较大的理论关怀和长远宏观的历史眼界。我所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史实紧密结合,做到以理服人。
思政课不容易教好,现实中可能遇到很多阻力。但如果真正投入并完成好研究工作,通过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说服,还是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甚至产生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对立的观点。这种情况下,先让他们摆出观点,再逐一进行讨论;运用我们的知识、理论解释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我们不怕学生提出问题、挑战,关键是自己能否回应他们,有没有做好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凡是对讲课内容提出挑战的学生,我相信都是好学生,说明他们有想法,用心聆听。碰到这样的学生,我们固然无任欢迎。
有想法即表达,在表达中争论,让他们在争论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记:您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沈: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思政课扮演着对年轻人进行价值教育的角色。
长久来说,价值和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因此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在我看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国内的思政课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当今社会多元不拘,很多时候,学生获取的信息比老师更丰富。若他们先入为主,得到了很多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和价值,我们再次讲授同样的内容时,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多或少地认为是灌输,对思政课的接受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记:那您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点在哪里?
沈:具体而言,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思政课长久有效,
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最需要突破的,就是理论解释力的问题。换言之,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足够的说服力。而能否具备说服力,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度。如果两者契合程度高,课堂所授的内容,学生于现实生活中有同感,就会较易接受;如果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受到的冲击也大,便不容易接受。这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关注现实,关注舆论动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并将其反映到理论研究中,使现实与理论尽可能保持一致。
二是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及其对课程的投入程度。学术素养是客观的,若是没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教学内容将难以自洽。这是每位老师面临的压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师队伍精简,大多毕业于知名学府,拥有博士学历。以他们的能力,只要把时间、精力、责任投入到研究当中,相信能够把问题研究透彻。只有做好了研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对理论的把握讲好课程内容。
记:纵观国内的思政课教育,目前仍以灌输居多,以至于难以取得学生的认同。您认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沈:首先,应该使学生在历史的脉络、比较的逻辑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个人认为,
让学生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内容应更多立足于中国本土,尤其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小学生从小感受到的,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长辈教导他们的主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容。他们不可能对理论很感兴趣,需要从历史科普方面引导,让他们从小了解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自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天经地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结合,包括对比较视阈下的世界史教育,尤其是近代世界历史的教育,就可以发现和找到本民族的自信与位置。我不主张在中学阶段鲜明地将政治课和历史课分开,如果二者融合得好,学生们反而更易接受。
其次,教师要对主讲的课程有足够的认同感。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作为思政课老师,是否认可自己的课程。
要真信、真学、真用,运用自如,学生们才有可能接受。即便老师们各有其专业基础和研究背景,理解和教科书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不脱离大纲,那么问题也不大。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和专题性教学,将内容讲深讲透,同样能够让学生接受和信服。
在取得学生认可方面,学校的整体表现良好。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认可度较高。比如李辉、古南永、贺希荣、林滨、谭毅、盛志德等一批老师,在学生群体中有口皆碑。他们的口碑来源于让学生产生了某些共鸣,对学生的人生规划也有所助益。
记: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思想政治工作像盐一样,“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能否分享一些您实际工作中的例子?
沈:我曾到美国访学过,美国学校也传播国家价值和意识形态,但他们做得不经意,或者说更潜移默化。我记得自己去过的一所坐落于僻远小镇的中学,已有好些年头,二战时期,很多校友参战并牺牲在战场上。后来校方整理出了详细名单,包括年级、年龄、性格、爱好,还包括同学印象、老师评价等。他们不仅把这些信息纪录在校史上,还体现在校园的角落里。如石凳上,地板上,博物馆里,都刻上了类似的话——“献给我们的校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捍卫了我们的国家。他们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校友。当然这是时代的悲剧,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了很多社会发展的福利,但是如果国家再次碰到这样的危险,我们还能挺身而出吗?”最后的问号似乎是在提醒他们的下一代。难道这不是意识形态教育吗?肯定是,但里面还包含很多具体的价值,给学生的触动更大。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要像盐一样撒到每一道菜上,而不要让学生光吃盐、没有菜。这涉及到技巧问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要给学生灌输的感觉。
鉴于此,思政课应该是立体的,纯粹靠课堂上的几十节课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显然不现实。毫无疑问,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很重要,但除此之外,教育方法还必须更加多样化,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有条件的话,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现实,包括历史古迹、先烈们的精神遗产,多看、多发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已与广西百色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践基地,未来希望在遵义、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继续开拓。我们不给学生提供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让他们自己了解、发掘教材上所列的事实。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被感动的。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责任,您能介绍一下目前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总体情况和特色吗?
沈:教学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占据了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讲好每一节课。
教师站不稳讲台,课堂教学之理论解释难以自洽,也就失去了为人师的资格。若是如此,即便科研成果再丰硕,也不能称其为合格的思政课老师。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研究到位,课程也将越讲越好;相反地,没有任何学术背景,必然难以实现预期的课堂效果。
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就是
如果想把课程上好,那么科研就必须跟上;如果科研跟上了,在讲好课的同时,也能顺理成章地评职称。但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一定优先教学,这点没有争论。也就是说,教学和科研发生冲突时,专业论文可以暂时搁置不写,会议可以暂不参加,但是一定要先上课。就此观之,我们很多老师确实把很多精力都投入了教学之中,这可能会牺牲写专业论文的时间。因此,我希望学校能够开辟一条专门支持教学的通道,给那些在教学一线上表现突出的老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有一个口号:
学生在哪里,思政课就在哪里,我们的老师就去哪里。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没有本科生、只有研究生的单位,但是全校学生都是我们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院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沈:我认为当前最大的一个困难,是学院承担的任务量较大,人手却非常紧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目前中大有五万在校学生要上思政课。我们学院开设了十一门思政课程,光是本科生的四门主干课程,就已经达到了14个学分。这些课程都实现了教考分离,实行统一考试。阅卷过程也是整体装订、流水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院让所有老师回归到教学大纲;从趋势上看,也会越来越规范。我们学院教师的平均工作量是其他院系专业老师的好几倍。
为了缩减师生比,我们也在尝试引进一些人才,包括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尽可能扩大我们的队伍。虽然学校方面也作出承诺,但是因为准入条件上的限制,还要面对其他兄弟院校的竞争,所以招人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无论是校内还是整个社会,对于思政课老师的认可程度还是相对偏低,以至于前几年,我们院的部分老师因事外出,都不好意思自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当然,现在情况有所改观,我们要有专业自信。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容置疑,它对世界历史的解释力和判断力,包括对社会的改造,有着一整套的方案。
因此我们就更应该理直气壮地去宣传它,引导自己的国民对自己的国家、政权、社会和文化保持一种认同。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