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16毕业特辑】毕业剪影·无法遗忘的情怀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梁诗琪 陈慧君 姜昕园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6-06-22 阅读量:

       今天是2016届毕业典礼暨2016年学位授予仪式的第一天,梁球琚堂内典礼庄严、神圣,毕业生们经受着这一重要仪式的洗礼,准备迈向未来的人生,礼堂外则人潮涌动,青砖黛瓦的古朴校园里洋溢着幸福与雀跃的气息。


小小学士(董柏宏 摄)


毕业留念(董柏宏 摄)
 
       怀士堂前的绿茵地上,国际金融学院本科毕业生邹诗芳手捧玫瑰,笑靥如花。她正在和家人们合照。“我很庆幸拥有一直爱我和一路陪伴我的家人,”邹诗芳握紧爸爸妈妈的手,语气中充满着感恩,“他们特地从家乡福建赶过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还有我的外婆,她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同样地,对于哲学系的博士毕业生万昊来说,毕业不仅代表着收获了一份宝贵的毕业证书,更是收获了来自母亲的宝贵祝福。万昊的母亲激动地表示:“我们孩子在中大读了四年本科、六年硕博,整整十年,今天终于毕业了,很不容易。无论以后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研究,都希望他能够学有所用。”
       博雅学院的毕业典礼刚结束,毕业生陈俊宇牵着女朋友徐雅筠的手去拍毕业照。“四年以来,感谢中大将我培养成一个有学识、有素养的人,”陈俊宇说,“当然,还要更加感谢中大让我遇见了我最喜欢的’她’。”话毕,陈俊宇搂紧了徐雅筠的肩膀,微笑道:“这四年是知识和感情的丰收,我爱中大。”清风徐来,他们从树荫下携手走过,无限深情,正如他们所携手走过的四年。

       历史系2016届本科优秀毕业生梁书矾
梁书矾参加学术活动       

       中山大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融入在每位学子所熟知的校训之中,也融入在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中。在大学四年,我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个性”。
       前两年,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团学组织和社团上,因为我想尝试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参加的各类社团组织、项目和实习,都让我对未知的领域多一分了解。这些经历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许都不会有机会接触,我很庆幸抓住了机会体验当下。而加入舞蹈团、网球协会,不仅让我结识了许多一生难忘的伙伴,也让舞蹈和网球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益友。大三回迁南校之后,学术资源的剧增使我充分扩展了视野,逐渐找到对于学业的追求和方向。出于兴趣,我在选课的时候会有意偏重于世界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这些课程对我后来转换求学方向有很大的帮助,最终我也顺利跨专业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

       国际翻译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邓靖怡
      享受独立前行乐趣的邓靖怡

       在中山大学的六年时光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享受独立思考、独立前行的乐趣。大一刚入学时,总是害怕一个人活动,期望通过加入某个团队来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在中大,你总是可以看到某个学生埋身图书馆文献的身影,看到某个学生在逸仙大道上奔跑的身影,看到某位学者在歧关车上穿梭城市的身影。在这一个个独立的身影上,我却看不到任何的寂寞。
       研一刚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下了做好研会工作和拿一等奖学金的目标。虽然有难度,但恰恰是害怕落后的压力,推动了我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学习爵士舞、站上维纳斯的舞台、担任合唱队伍的指挥和领队、担任研会副主席、独自承担大型口译任务、去北京参加同传比赛等。当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拿到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一等奖助金,优秀团员、优秀研究生会干部这些奖项时,我更加懂得了付出和汗水的重量。
       很多人都会凭着一腔热血给自己定目标,却逐渐被质疑、挫折磨损掉最初的热情。但我相信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最终的后果,便没有什么需要担心,因为一切还没结束,一切还有可能,而你需要做的就是keep working,我喜欢在这过程中努力的做自己。

       海洋学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徐小明

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的徐小明
 
       我开始学的不是海洋专业,而是与化学相关的药学专业。五年前报考中大时,本来也想报药学方面,但无意中发觉海洋是一个颇具潜能的新兴专业,和自己原专业也相关,于是比较感兴趣,就这样入了门。刚开始我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后来是在导师的带领下,一边做一边慢慢摸索,看文献,找规律,最终在海底碳资源探索方面找到了突破口,确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海洋与化学相关领域。
       未来,我将继续留在中大。对我而言,中大是我更好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在学术道路上,除了导师在前面引领我,家人在背后支持我,罗俊校长提出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无疑也很好地概括了我们科研人的追求。无论在哪个时代,品德都是做学问之首,否则再优秀的成绩也都无太多用处,而”才“则更不用说,更是人的立足之本。做一个有领袖气质的人,对我们现在而言虽然有些难,但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家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路走来,中大已然成为我第二个故乡,百年校园的古朴环境,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导师的谆谆教诲,都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感谢导师,因为他不仅仅教给我一丝不苟地对待生活和学术,更教会我观察事物的丰富视角。
       而作为过来人,我也想对师弟师妹们说:做学术,还是要脚踏实地,多准备才会有收获。其实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时间和积累,也许这才是大学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品质。


吾爱吾校(董柏宏 摄)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无论多少年过去,只要这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都会为之怦然心动,不能平静;无论多少年过去,面对风风雨雨,中大的精神总会鼓励我们保持情怀;无论多少年过去,在中大走过的痕迹都不会被风吹散,也不会被记忆消融,只会铭刻在无数中大学子的心中,随着时光的冲刷,愈来愈镌刻如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