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贤兴,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贤兴校友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演讲(钟昊伦 摄)
尊敬的罗校长、尊敬的夏老、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及其家属们:
下午好!
我刚才被毕业典礼隆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了,紧张了。请容许我分享同学们此时此刻的喜悦、激动和幸福,以此缓解一下我内心的紧张。
此刻,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回到母校,站在校友讲台上,面对这么多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倾诉我对母校的爱。我知道,中大杰出校友无数,却不是每个杰出校友能有如此之荣幸。因此,当我接到罗校长让我发表8分钟演讲的邀请时,我考虑了大约8分钟就欣然接受。
然而,在我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演讲之后的8天时间里,我内心一直处于诚惶诚恐之中,甚至为此前的草率决定而感到后悔。这是因为,我虽已毕业长达27年之久,但至今却无所作为,与杰出校友尚有很长距离。只是承蒙母校之不弃,我愿意把母校给我的这个机会当作对我的鞭策,才终于让我克服了怯弱,鼓起勇气走上了这个讲台。在此,我要向在座的同学们送出我的祝福:今天你们毕业了,祝贺你们!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发现,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与我有很多“交集”。你们分别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我1989年从当初的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读的是行政学。后来,我继续在那里攻读政治学理论的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学院的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和公共行政系教书。正因为有这样的“交集”,我想在今天这个隆重、庄严的场合,跟同学们谈谈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的话题比较严肃,既没有网红流行的活泼话语,也不是成功人士所讲的那种心灵鸡汤,而是我个人过去二三十年里学习、教学、研究与生活的一些感悟。
我演讲的主题是“国家治理与我们个体的角色”。这个主题看似宏大,但我阐述的将只与我们的“情怀”相关,为此,我将从我们的学科那里,选择三个重要话题,谈一点我的粗浅认识。它们是:国家视野、个体责任、幸福生活。
第一,国家视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变革、伟大转型和有序发展的时代。经济上,我们已经摆脱了短缺和贫困的状态;政治上我们越来越开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正在塑造和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正日益对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积极影响。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业已完成,相反,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更多的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处于现代化的路上。我们今天所推进的现代国家治理建设,正是要对这些问题、矛盾和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
因此我要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国家治理建设不只是国家的事情,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一段时间里,民间曾经有一句无奈的调侃,叫做“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它的本义是说,普通民众没有必要去关心国家和天下大事。但是,我想说,国家治理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因此,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放弃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思考。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中山大学的这些学科,团结着具有很高学术造诣的敬业的老师们,我平时与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各种交往,知道他们把训练和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天下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学生——不,应该叫国家治理的人才——当作自己的责任。就在昨天,我还了解到,罗校长提出了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十二字目标,即: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我听了后,非常惊喜,很受震动。这震撼人心的十二字,不正是对全体中大人一直具有的情怀的高度概括和肯定吗?所以,同学们,你们有幸受到了老师们数年时间里系统的学术训练,你们又有幸身处广州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我相信你们对此有更深切的感受。从今天开始,你们中的很多人,今后不一定都会去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无论你们到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要轻易放弃对中国发展的学术思考。我们不一定做得了思想家,但我们必须做一个思想者。
因此,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是强调“个体责任”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动,或者说思想就是行动。我这里所说的行动,是指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今后都要努力做一个国家治理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实际上,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学科,自始至终都把理性参与置于其研究和关注的中心。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关于社会改造的学问,它们致力于通过完善制度设计等途径来建设健全的社会,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的各种治理制度,从国家治理到地方和社区治理,再到单位治理,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价值、偏好与行动都是被制度塑造的。但另一方面,面对并不完善的治理制度,面对处于完善过程中的治理制度,我们不要只会抱怨,要冷静思考,理性参与,焕发热情,贡献智慧,通过寻求恰当的途径,来完善我们的治理制度。这就是我所强调的个体责任。要知道,有效的治理制度,是在各种行动者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你们所处的单位治理、地方治理和国家治理,不能只是做一个现有治理制度的简单的批评者和抗议者。假如未来有一天你们将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也要善待你们的服务对象,尊重和扩大他们参与的权利。另外,我知道你们中相当一些人将继续学习与深造,我期待你们能在学术上对“中国故事”进行认真地研究,总结中国治理的经验,提炼中国治理的真实逻辑。
我的第三个话题是幸福生活。我认为,中国现代国家治理建设应该把其终极价值定位于增进人民的个人幸福。这是基于人性的必然逻辑,否则,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全面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和幸福中国的建设,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这与我前面所讲的国家意识和个体责任,并不矛盾。我不想就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阐述。我只想告诉各位同学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好;但我们不是一颗螺丝钉,而是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和享受者,我们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包括健康、工作、休息、教育、自由、尊严……等等。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奔赴各地,走上各种工作岗位,去努力打拼,去追求和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美好生活。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历来强调人性,它们告诉了我们,人性、个人的幸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但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同时也告诫了我们,我们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是有边界的,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损害公共利益。我们希望,我也相信,经过这些学科的系统训练,我们把握这个边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追求幸福生活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关于幸福生活,我附带说一句,在你们即将走向社会之际,很多人可能会勉励你们,要学会做人,认真做事,勤奋工作。但我要说,你们要健康地生活着(注意,是生活着,而不是活着),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做事和做人?因此我要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岁月里,健康,幸福,事业有成。
最后,我想以校友的身份叮嘱大家,中大是我们永远的家,你们要像我一样,尽量每年多回来看看她,感受她的温暖和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