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往昔岁月峥嵘·今朝青年且歌”系列专访之姚崇仁:延安的艰苦岁月

稿件来源:校团委 作者:沈郁雯 编辑:刘嘉 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9-03 阅读量:

       姚崇仁,山西省垣曲县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进入抗大和白求恩卫校学习,曾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

       走进荔湾区某大院,雨打墙垣,树木葱茏。曾奔赴抗日战争最前线的战士姚崇仁老先生就居住在这里,带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姚老先生已经96岁高龄,精神矍铄,腿脚灵便。与我们见面时,姚老先生衣着整洁,家里虽然简单却也井井有条。特别的是,门口放着块小白板,上面写着9月1日到中山大学参加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的相关事宜,可以看出他对此事的重视。女儿姚女士表示,姚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腿脚却不错,平常可以出门走走,活络活络身体,这主要得益于延安时期的锻炼。那时候,他在部队里可是有“飞毛腿”之称呢。
       姚老先生的听力已经很弱了,但当他听到“延安”二字时突然精神一振,说要讲讲“走路”的故事:
       我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时我和同学一起,步行经同善镇、阳城、长治等地找到屯留故城八路军总司令部,经介绍参加革命队伍,后来随一批青年学生到抗大学习。那个时候去抗大,我们大部分都是对蒋的消极抗日完全失去信心的青年人,主要是通过学习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学习当时的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军事家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我们是最后一批到延安的。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没吃没穿,每个人只有一件单衣、一件棉衣,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但是青年们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秉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乐观积极态度,戏称衣服上长满的是“革命虱子”。
       那时候我们的军备比较落后,白天不敢出来走路活动。有一次我接到任务,要带十几个人向西边转移,又饿又渴还下着雨。为了保证安全常常需要钻进高粱地里躲藏,天黑了才能进村;过铁路的时候,要脱了鞋子从地下走,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同时,遭到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封锁,我们也一度陷入悲观情绪,难道我们所向往追寻的共产主义事业就要这样覆灭了吗?
       如今想起来,抗战革命的成功确实既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群众百姓的支持。当时的军事领袖毛泽东说,不能硬打硬拼,要像蚊子钻到大象的耳朵里一样,我们要“打小仗”,以小取胜,钻进后方,依靠群众。我们藏在百姓家中,伪装成他们的家人,当敌人来搜捕的时候,百姓都是用生命来掩护我们;我们的物质条件恶劣,许多衣服鞋子都是百姓们亲手做了送给我们,军民关系真如父子母女。相比之下,老百姓对日军却是咬牙切齿的痛恨。当时有一名叫后藤伊男的日俘需要带回司令部,但日俘受重伤只能拜托百姓照顾,大家都不愿意,只好暂时让他在牛圈安身,并且派人站岗看护以免有百姓因仇恨而攻击他。后来,司令部用“感化”政策,这名战俘被送回日据点之后也给我们的抗战在军事上提供了一定支持。
       都说八路军是“鹰眼铁腿”,我们的武工队一晚上能过几百里地。夜晚走路的时候每人都要带两个手榴弹,一个用来对付敌人,另一个用来与敌人同归于尽,如此也消灭了不少汉奸敌人。
       你们年轻人要记住,能有现在,都是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

       说到这里,姚老先生眼眶泛红。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们知道,牺牲的战友和百姓一直活在他的心里。
       从抗大毕业后,姚老先生到白求恩卫校学习,后来在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主席身边担任华北政府卫生科科长,再后来才辗转到了华南。
       退休后的姚老先生学习书法,也参加抗大合唱团,成为一名“文艺积极分子”。从他的书法中,透出他青年戎马生涯积淀下的笔力,折射出革命热情不减当年的家国情怀。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