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晴,一日雨,学位授予仪式的第三天,迎来了清凉舒适的阴天。天气变幻不定,不变的是毕业学子对母校、师长、同学的不舍。一个拥抱、一次握手、一句祝福、一张合影……感恩有你,并肩走过求学路上最青春的岁月。
离校日期愈近,离愁愈浓。将每一次的祝福与道别,一一存储、精心打包,小心翼翼放入行囊,此生珍藏。我许母校,常“回家”看看!

“恭迎主礼教授!”(蔡珊珊 摄)
与“男神”的“第一握”
梁銶琚堂,洪亮的一声“恭迎主礼教授!”之后,现场屏幕中,一道光束随着殿堂大门徐徐开启,主礼教授们在执权杖教授的引领下依次入场。执权杖教授款款走向舞台,在司仪的引导下,将权杖慢慢放上权杖基座,此刻屏幕中,权杖熠熠生辉。如此富于“魔力”的出场,引起毕业生们惊呼一片。庄严国歌、谆谆训词,毕业学子一一上台,接受“男神”校长赠送毕业纪念册,并依次与校长握手。

“Give me five!” (李熠坤 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生汤超俊走上台,对校长说“Give me five”,希望校长给予他力量,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他,配合了击掌。下台后,他仍难掩激动之情:“这是我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十秒!”

拄着拐杖上台,校长亲切询问(董柏宏 摄)
来自同一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曾衍瀚,拄着拐杖上台,校长关切地询问了情况。曾衍瀚笑着说:“得到校长的问候,很感动,觉得校长挺平易近人。”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毕业生冯锦先身高足有1.9m,校长握着他的手笑问:“同学,你多高啊?”被问到,他感觉有点羞涩同时很激动,“毕竟第一次与校长亲密接触”。

“Love you all!”(李熠坤 摄)
同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维吾尔族小伙伊力夏提·阿布力米提,今年硕士毕业,已是第二次参加毕业典礼了,但这次,他还是挺感触,因为“毕竟是最后一次了”。能来中大读书,他感到很荣幸,喜欢这里自由而包容的氛围,喜欢这些友好的同学。

“校长,我想和你做朋友。”(李熠坤 摄)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冼婉姗走到校长面前,与校长来了一次食指碰食指的“E.T.式”手势互动。“我想和校长做朋友。”冼婉姗解释道,“在电影《E.T.》里,小男孩艾里奥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和外星人成功交流,最后做成了好朋友。

再次穿起导师袍(侯易 摄)

向台上的你们深鞠躬!(董柏宏 摄)
我的毕业我做主
嘉年华现场,有毕业花墙可供拍照;有校友小礼物可供品玩;有种类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供购买;有毕业留言墙,可写下或画出心声;还有“说吧”亭,可供尽情诉说……

让我们为青春喝彩(郑柯欣 摄)

“戴”上小胡子,一起“拍立得”(董柏宏 摄)
在校友会摊位旁,有一个类似摄影棚的留影区。一位头发有些发白的中年人手举“青春”字样的纸牌,和两位身着硕士服的毕业生对着镜头合影留念,两位毕业生分别举着“青春就要”、“无所谓”的纸牌。原来,这是校友会今年为毕业生设计的类似“拍立得”的免费留影区,并对留影背景做了特别设计,还有小胡须或写有字的纸牌道具可供选择。采访得知,这位中年人是信息科学与计算学院的沈伟教授,旁边两位是他的学生彭韬和袁杰。“跟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很青春!”沈伟笑着说。本科期间,彭韬和袁杰的论文指导老师都是沈伟教授,毕业后,两人光荣参军了;两年后,又重新回到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机缘巧合,导师仍是沈伟教授。“能跟沈老师学习是一辈子的幸福!”彭韬兴奋地说。在一旁的袁杰补充道:“特别感谢沈老师的教导。”

毕业畅所欲言,请“说吧”(董柏宏 摄)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毕业生沈婕走进了红色“说吧”亭,讲述了大学期间对她触动最大的一件事。19岁生日那天,她丢了钱包、银行卡和身份证。当时,朋友们不约而同发来帮忙短信。有朋友直接塞给她500块钱,还有朋友说要用钱了就找他……这些举动让从外省来读书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非常感动。此事至今都令她很感激。沈婕说:“可能答对了几道题,答错了几道题,然后我来到了中大,收获了我一生的朋友。”五年过去,终于毕业了,“经历了三位校长,其实挺难得的。”她俏皮地说。

将你定格,带回珍藏(杨天益 摄)
在嘉年华购买礼品的现场,涌现了“中国好家人”。一位穿着西服的男生,在中大剪纸产品前很快就买好了两件,准备送给弟弟。“弟弟家搬新家了,这个正好可以用来装饰,挂在家里。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用这个来激励他好好学习,以后也要考上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大三学生谭贺斌,则买了小号的中大纪念衫送给家里的小孩子。“因为我有一件,他看见了很喜欢,要我给他买一件,说以后也要上中大。”

我与孙爷爷合个影(杨天益 摄)

谁主沉浮(董柏宏 摄)
同年忆 忆同年
旅游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秋丽

给自己的青春一个归属
我是一个平凡的草根学生,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寒窗苦读12年来到中大。通过努力,我获得过奖学金,赢得过各种奖励和荣誉。因为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
大四的我曾给自己定下目标:一篇优秀论文、一次毕业旅行和一份满意的工作。历经数月的构思、调研、写作及导师的指导,我的论文最终被评为学院优秀论文。为了实现旅行梦,我利用寒假兼职赚钱,最终如愿来到向往已久的西藏。在路上,我看到了西部孩子眼神里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渴望。去往羊湖的那条盘山公路,则记载了无数驻藏人员对藏区的默默奉献与付出,他们中不乏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他们却乐于在西部挥洒青春甚至奉献生命。
我也曾因为纠结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小城市工作而整晚失眠。而西藏之旅给我很多触动,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不管我们选择大城市还是西部小城市,我们都将选择一条实现自我的道路。大城市虽然有着更好的资源和环境,但人才饱和,而小城市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同样是一片广阔的天空,那里更加需要我们。就像我们努力成长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那么到西部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将使我的人生更加丰满和富有意义。
我乐意和那些奔赴西部的人们一起努力,建设家乡,让西部地区、基层地区变得更好,给自己的青春一个归属。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 蒋超

生活需要有热度

“中大剪纸”作品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从不缺乏对生活的热爱,我热爱探索生物体的化学奥妙,我也热爱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大胆勾兑在一处点亮创意的火花。中大剪纸,不是我的第一个创意项目,也不是最后一个。
去年年底,我代表学校去北京录制一档电视节目,在南锣鼓巷第一次邂逅剪纸。正是这“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的冲动,促成了“逸仙创意坊”团队的组建。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剪纸技艺很传统,中大校园很漂亮,能否通过努力做出令人惊艳的“中大剪纸”?
当理工男真正开始接触创作,感觉除了失落还是失落。一张又一张样图、一个又一个样品,让我们彷徨、纠结,害怕改变剪纸原有的韵味,担心外界的批评质疑。我们一次次推倒重来,却始终没有改变初衷。传统文化技艺或已式微,需要有人尝试改变。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时至今日,我们呈现美轮美奂的“中大剪纸”作品,也算是理工男别样的“毕业设计”吧。
国别不是距离

国别不是距离,“一会儿见”!
国际汉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毕业生中,有11名来自6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为了学习汉语从世界各地进入中大,浸润于康乐园的红楼绿树间,学汉语的同时感受地地道道的广州味儿、中国味儿。两年的相聚,终免不了此刻的离别。
他们会打趣说,不应该对回国的朋友们说再见,最合适的词是“一会儿见”。因为,世界那么小,肯定会有缘分让彼此见面,共同怀念在中大留学的那些年。

世界那么小,惜缘分,再重逢
感谢中大给予我智慧,更感谢中大的一切,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理解广州,并爱上这里。
——维克多(VICTOR) 俄罗斯
时光如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再回首恍然如梦。转眼间,研究生两年已经过去,一切依然历历在目。我想,多年以后,我还会怀念那时,那天,那人,那事,并心怀感激。
——洪永建(Kusno) 印度尼西亚
在美丽的校园遇见你们,就让这些美好的纪念作为我们相遇的见证吧。
——詹彩懿(Anita)印度尼西亚
一转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两年同学们陪我一起走过这段难忘的时光,我在校园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忘不了这美丽的校园。
——王健择(WANG GUN TAEK)韩国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意味着离校回国之日也不远。回首一看,学习过程中虽然有喜有悲,但两年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我人生当中最美好和灿烂的回忆。临近离别时刻,心里总有依依不舍感觉——中山大学。
——金梦华(MONTHIRA THAMTONG)泰国
两年间有你们陪伴和养育,我不知道什么是“辛苦”和“寂寞”,只知道我拥有的都是“快乐”和“幸福”。
——邝嬿娜(KARINA)印度尼西亚
感觉是昨天才踏进的中山大学,没想到两年光阴那么快就过去了。无论将来身处何地,我都不会忘记康乐园宁静的一草一木和北门喧闹的涛涛江水,感谢中大滋养成就了今天的我!
——黄善清(OOI SUNG CHING) 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