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院系新常态】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召开2015年度学科建设暨医疗工作研讨会

稿件来源:附属肿瘤中心 作者:肿瘤防治中心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3-17 阅读量:

        3月13日-14日,我校肿瘤防治中心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2015年度学科建设暨医疗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开拓进取谋发展,协同创新谱蓝图”。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詹启敏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袁钟,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副主任刘建军作大会专题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以及国内其他知名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应邀出席会议并进行与会点评。肿瘤防治中心领导、中层干部、主任导师、单病种首席专家、主诊教授、科护长及中心优才等参加了会议。肿瘤防治中心对口帮扶医院领导列席会议。


研讨会上,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致辞
 
        陈春声表示,我校肿瘤防治中心作为中山大学医科的重要一员,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肿瘤防治中心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家“十三五”即将开局之际,肿瘤防治中心要以建设好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强学科发展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梯队,在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保持一致,力争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肿瘤中心。
        詹启敏、刘建军分别做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医院竞争力》、《基因组学和精确医学》的大会报告。詹启敏从医学科技发展挑战和机遇、建设以转化医学为特色的研究型医院、转化医学研究的重点和实践等三个方面,分享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方面的培养模式和经验,阐述了医学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创新型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詹启敏院士做题为《科技创新与医院竞争力》的大会报告
 
        针对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德医风问题突出等现状,袁钟与大家共同探索“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者”的话题。袁钟以“医学是什么”作为引子,阐释并归纳了导致当前大部分医患冲突的原因——价值观的扭曲,人文关怀的缺位。袁钟希望,大家能成为一名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做到“独善其身、以德服人、医到情到、重在细节、理解死亡、转换模式和仁者幸福”,这样才使医者幸福,患者满意。
        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马骏汇报了中心2014年度的学科建设情况。马骏回顾了2014年肿瘤防治中心各专科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心在科研项目、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针对当前肿瘤防治中心的专科声誉度没有提升、科研的领先优势受到冲击等现状,马骏表示,肿瘤防治中心要在努力适应国家科技新政下,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包括抓住发展机遇,参与国家“十三五”顶层设计,引进大人才、组建大团队,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建设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平台,加大临床研究支持力度等,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专科声誉度。
        随后,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孙颖就“肿瘤医学协调创新中心2011计划”的建设工作进行汇报,介绍了该计划的背景意义、建设历程及今后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重点工作安排。


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李建超传达学校2015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夏云飞、姜文奇、李安华、符立梧教授分别就放疗科、内科、超声心电科、实验研究部的学科发展思路作了汇报。周志伟、傅剑华、邵建永、杨安奎、刘继红、周芳坚、陈忠平、洪明晃、曾维安教授则分别代表胃胰科、食管癌研究所、分子诊断科、头颈科、妇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临床研究部和手术麻醉科,回顾了各学科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并分享了经验及成果。来自院内外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汇报科室的学科发展思路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肿瘤防治中心副书记彭望清,副主任、副院长李升平、钱朝南、曾木圣,分别就各自分管的医疗工作、教学与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及文化建设等作了工作汇报。在认真总结2014年各项工作落实情况与取得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各自分管领域在2015年的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
        会议还颁发了2014年度临床科室工作量贡献奖、医技科室工作量贡献奖、各类护理奖项、科室中文网页设计奖、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IF10.0以上SCI论文奖、优秀科主任奖、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奖等奖项。


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作总结发言
 
        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李建超,主任、院长徐瑞华分别作总结发言。李建超传达了学校2015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分析了今年学校有关医科工作开展的计划与措施,并认真回顾了肿瘤防治中心党委过去一年在党风建设、干部选拔等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同时,就2015年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徐瑞华表示,从肿瘤防治中心中长远发展思考,必须立足现状,明确目标,制定“十三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必须认识到目前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始终坚持把“国内综合实力最强,世界一流”定位为发展目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肿瘤防治中心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学科建设发展上抓住“三个转变”和“三个面向”,即“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由单方优势向融合发展转变”,“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三方面的建设,以科研推动学科发展,让创新提高医疗水平,实现全方位的进步。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